千年古剎定林寺 獨特山門五層檐
日期:2016/12/14 17:30: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高平市米山鎮北約兩公裡,便是松柏蒼翠、山巒奇秀的七佛山南麓。在松柏茂密的半山腰,一座古寺依山而建,殿閣樓亭高低錯落,與周遭旖旎風光交相輝映——這,就是聞名晉東南的千年古剎定林寺。2001年,其入選全國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月7日,記者走進定林寺。
獨特山門五層檐
定林寺古稱永德寺,因寺內有泉,名曰定林,故改名定林寺。定林寺規模宏大,面積約8000平方米。寺院東為僧人們生活起居之地,西為寺院主體,共一進三院。
定林寺到底始建何時,從寺內現存的一通《重修大糧山定林寺碑》,大致可看出端倪。這通立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八月中秋的石碑,豎立在雷音殿的東配殿一角。“此招提者,賜名定林寺,創建年遠,不知源流。唐長興年間,有僧道能重修。皇統八年,又有僧法興重修。至正隆改元……”從上述年號可以看出,在後唐長興年間、金皇統八年、大定二年,定林寺曾進行過多次修繕。根據寺內現存的其他碑文記載,在宋雍熙年間及明、清歷代,定林寺均有重修。
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五代時期的後唐長興年間(公元930年-934年),就有僧人對寺院進行修繕,而此時,距唐朝滅亡也就不到30年時間。由此可以推測,定林寺應該早在唐代就已經創建。
定林寺山門前有一棵筆直的松樹,繁茂的枝葉形如一把碩大傘蓋。相傳,這棵松樹植於金代大定年間,雖歷經近千年,仍枝繁葉茂。2002年7月,高平人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騰龍金松”。
繞過“騰龍金松”,高大雄偉的定林寺山門,門檐重重疊疊,氣勢非凡。山門面闊三間,重檐歇山頂,門廊上又有三滴水高低錯落的滴水檐,檐角高挑,造型獨特。原來,定林寺山門由一組三樓夾二門的建築組成,除東、西三層的鐘鼓樓外,正中之山門也是一座重檐九脊的復合式兩層高閣建築,底層磚砌,二層為木構。底層內塑四大天王,二層為閣樓,四周設圍廊,閣內供的是觀音,所以山門樓又名為觀音閣,也叫天王殿。高閣周匝設有副階,在門洞的位置上又加了一個屋檐超過副階的抱廈。兩層閣樓兩旁,東西各有掖門,掖門旁是三層高的鐘樓和鼓樓。三座建築一字並肩,上下形成了五層屋檐,顯得氣勢磅礴,堪稱山西樓閣式建築中的精品。
“飛”來的雷音殿
“殿宇巍峨,廊庑高廊,石欄台階,體制嚴整……又崖半石泉湧出,清流可挹,絕勝蓬島。”這是寺內一通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重修定林寺記》碑刻中的一段文字。定林寺坐北朝南,依中軸線由北至南建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遺址、七佛殿。
進入寺院,院內正中砌有正方形台基,台基之上,便是定林寺的雷音殿。雷音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琉璃脊飾。其斗拱飛檐,畫棟雕梁,端莊秀麗,古樸雄偉,是定林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看寺人牛福來已年過六旬,1986年就來到寺院文管所工作。他介紹,寺內僧人曾告訴他,雷音殿也叫飛來殿,“因為有傳說,雷音殿是唐代時一夜從天空飛來的。”看似神話般的說法,卻在寺內的《重修定林寺記》中找到出處:“下有定林寺,坐鎮山前,創造不知昉自何代……相傳雷音佛殿,當大唐時,自虛空飛來,想亦善地可居耶,佛且爰止不捨。”
2007年7月,在對雷音殿落架大修時,文物工作者發現,其木構主要為元代遺作,局部使用了年代更早的建築構件,內部梁架也保留了許多宋、金遺制。雷音殿後門的門枕石上一條“元延祐四年四月初十記”的題記,明白告訴世人,其在公元1317年已伫立在此。
看寺人牛福來卻認為定林寺的創建年代應當更早,“甚至是北魏。在距離寺院也就200米的山上,有座‘鑼鼓洞’,裡面有北魏石窟。”在他的指點下,記者來到“鑼鼓洞”。石窟分為兩部分,“鑼鼓洞”石窟內,一佛二菩薩的雕造水平較高,除佛首為近年補雕外,其余保存完好。另一個石窟中,依稀有6尊佛像。這些石窟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與定林寺有何直接關系,從寺內現存的20多通碑刻的文字記載中,找不到直接答案。
推薦閱讀:
四川荥經雲峰寺
“浙東四大叢林”之七塔禅寺
河南滑縣重建滑台大雲寺
吉林神秘的三寶菩提寺
推薦閱讀:
四川荥經雲峰寺
“浙東四大叢林”之七塔禅寺
河南滑縣重建滑台大雲寺
吉林神秘的三寶菩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