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千年古剎定林寺 獨特山門五層檐

千年古剎定林寺 獨特山門五層檐

日期:2016/12/14 17:30: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高平市米山鎮北約兩公裡,便是松柏蒼翠、山巒奇秀的七佛山南麓。在松柏茂密的半山腰,一座古寺依山而建,殿閣樓亭高低錯落,與周遭旖旎風光交相輝映——這,就是聞名晉東南的千年古剎定林寺。2001年,其入選全國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月7日,記者走進定林寺。

    獨特山門五層檐

    定林寺古稱永德寺,因寺內有泉,名曰定林,故改名定林寺。定林寺規模宏大,面積約8000平方米。寺院東為僧人們生活起居之地,西為寺院主體,共一進三院。

    定林寺到底始建何時,從寺內現存的一通《重修大糧山定林寺碑》,大致可看出端倪。這通立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八月中秋的石碑,豎立在雷音殿的東配殿一角。“此招提者,賜名定林寺,創建年遠,不知源流。唐長興年間,有僧道能重修。皇統八年,又有僧法興重修。至正隆改元……”從上述年號可以看出,在後唐長興年間、金皇統八年、大定二年,定林寺曾進行過多次修繕。根據寺內現存的其他碑文記載,在宋雍熙年間及明、清歷代,定林寺均有重修。

    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五代時期的後唐長興年間(公元930年-934年),就有僧人對寺院進行修繕,而此時,距唐朝滅亡也就不到30年時間。由此可以推測,定林寺應該早在唐代就已經創建。

    定林寺山門前有一棵筆直的松樹,繁茂的枝葉形如一把碩大傘蓋。相傳,這棵松樹植於金代大定年間,雖歷經近千年,仍枝繁葉茂。2002年7月,高平人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騰龍金松”。

    繞過“騰龍金松”,高大雄偉的定林寺山門,門檐重重疊疊,氣勢非凡。山門面闊三間,重檐歇山頂,門廊上又有三滴水高低錯落的滴水檐,檐角高挑,造型獨特。原來,定林寺山門由一組三樓夾二門的建築組成,除東、西三層的鐘鼓樓外,正中之山門也是一座重檐九脊的復合式兩層高閣建築,底層磚砌,二層為木構。底層內塑四大天王,二層為閣樓,四周設圍廊,閣內供的是觀音,所以山門樓又名為觀音閣,也叫天王殿。高閣周匝設有副階,在門洞的位置上又加了一個屋檐超過副階的抱廈。兩層閣樓兩旁,東西各有掖門,掖門旁是三層高的鐘樓和鼓樓。三座建築一字並肩,上下形成了五層屋檐,顯得氣勢磅礴,堪稱山西樓閣式建築中的精品。

    “飛”來的雷音殿

    “殿宇巍峨,廊庑高廊,石欄台階,體制嚴整……又崖半石泉湧出,清流可挹,絕勝蓬島。”這是寺內一通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重修定林寺記》碑刻中的一段文字。定林寺坐北朝南,依中軸線由北至南建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遺址、七佛殿。

    進入寺院,院內正中砌有正方形台基,台基之上,便是定林寺的雷音殿。雷音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琉璃脊飾。其斗拱飛檐,畫棟雕梁,端莊秀麗,古樸雄偉,是定林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看寺人牛福來已年過六旬,1986年就來到寺院文管所工作。他介紹,寺內僧人曾告訴他,雷音殿也叫飛來殿,“因為有傳說,雷音殿是唐代時一夜從天空飛來的。”看似神話般的說法,卻在寺內的《重修定林寺記》中找到出處:“下有定林寺,坐鎮山前,創造不知昉自何代……相傳雷音佛殿,當大唐時,自虛空飛來,想亦善地可居耶,佛且爰止不捨。”

    2007年7月,在對雷音殿落架大修時,文物工作者發現,其木構主要為元代遺作,局部使用了年代更早的建築構件,內部梁架也保留了許多宋、金遺制。雷音殿後門的門枕石上一條“元延祐四年四月初十記”的題記,明白告訴世人,其在公元1317年已伫立在此。

    看寺人牛福來卻認為定林寺的創建年代應當更早,“甚至是北魏。在距離寺院也就200米的山上,有座‘鑼鼓洞’,裡面有北魏石窟。”在他的指點下,記者來到“鑼鼓洞”。石窟分為兩部分,“鑼鼓洞”石窟內,一佛二菩薩的雕造水平較高,除佛首為近年補雕外,其余保存完好。另一個石窟中,依稀有6尊佛像。這些石窟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與定林寺有何直接關系,從寺內現存的20多通碑刻的文字記載中,找不到直接答案。

推薦閱讀:

四川荥經雲峰寺

“浙東四大叢林”之七塔禅寺

河南滑縣重建滑台大雲寺

吉林神秘的三寶菩提寺


    雷音殿一個與眾不同之處,便是它不尋常的建築風格。

    元代建築是宋遼金建築與明清建築的過渡時期。元代木構建築技術總的來說,一方面沿用傳統規則的結構方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減柱和移柱的“大額”結構,風格多以粗犷大氣為主。然而,作為元代建築的定林寺雷音殿,卻顯得小巧玲珑。雷音殿單檐九脊頂,面闊、進深各三間,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後對乳栿用三柱。柱頭用闌額、普柏枋,施五鋪作斗拱,由於建築間架較小故無補間鋪作。古建築專家、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認為,盡管雷音殿應用了許多早期的做法,但其用材小了許多,做法也失去了宋金時期的古樸與拙實。“作為元代建築,一旦失去了大額枋的烘托,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大氣,顯得有些單薄,於是雷音殿也就成了一座難得一見的小巧玲珑的元代建築。”

    泉旁可“斟酒引蝶”

    定林寺因泉改名,說明定林泉定有與眾不同之處。

    位於雷音殿之後的定林泉,分別從“問津”“止涓”兩石洞流出後,又合二為一,歸入一池中。寺內僧人用石槽將泉水引入院內,再流入兩口方便汲水的井中。用水多則泉止,用水少則泉流。這種做法既解決了寺院的用水,還調節了山泉的流量,保證泉水能夠長流不竭,是一個非常科學的管理辦法。

    據當地居民介紹,自古以來,當地人有在夏日暑伏的頭一天,帶上美酒到定林泉旁“斟酒引蝶”的傳統。據說,人們將酒灑至泉中、山頭,會有成群的蝴蝶聞著酒香翩跹而至,三五成群,大如碗口,小若飛蛾,品種繁多,數不勝數。

    為何會有這麼多的蝴蝶出現?這又引出當地流傳的“丹娘化蝶”的故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與一名叫丹娘的姑娘相戀於此。後丹娘遭遇變故,在此投崖身亡,化作美麗的蝴蝶而去。趙匡胤感激丹娘,於是下令修建蝴蝶廟。當地百姓此後每在丹娘化蝶之日,也就是夏日暑伏頭一天,攜酒前來祭奠賞蝶,久而久之,竟形成了千余年傳統。

    傳說畢竟有些虛無缥缈。經考證,七佛山定林寺的蝴蝶多,是由於山體植被茂密,外加空氣濕潤,是蝴蝶生殖繁衍的理想之地。於是,暑伏天灑酒觀蝴蝶,就成為定林寺的一大奇觀。

    如今,蝴蝶廟雖已被毀,但遺址尚存,當地政府於是將七佛山、定林寺及蝴蝶廟等周邊數個景點有機連在一起,每到暑伏天還舉辦“蝴蝶節”,游人蜂擁而至,蝴蝶漫天飛舞,宛若進入童話世界。

    四件活著的“寶貝”

    寺內僧人介紹說,本寺還有四件“活寶貝”,其中之一就是山門外的騰龍金松,另外三件分別是千年牡丹、木瓜樹和小葉梧桐樹。

    寺院內的最高處,寺內僧人稱為“最上乘”。此處的七佛殿月台前,種植著一株蒼郁秀雅、四季常青的小葉梧桐。該樹每年五六月份開黃色小花,花香撲鼻,是清代乾隆元年南方高僧到定林寺講經時從江南地區帶來的,能在北方的高平市落戶生長,實屬罕見。

    千年牡丹和木瓜樹均植於定林寺的東禅院內,這裡平時不允許游客進入。牡丹是金代正隆年間,由本院住持法興大和尚從洛陽移植而來,迄今已有800多年。木瓜樹與小葉梧桐樹一樣是清代乾隆元年種植的。該樹主要栽培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能在定林寺“落戶”,也非常少見。

    此外,東配殿內的壁畫也是珍寶。東配殿名為“地藏殿”,從用材、建法上可與雷音殿媲美。殿內南北兩側牆壁上的16幅明代壁畫至今保存完好。畫面以彩金立線和墨線構成,衣飾部分主體突出,色彩清晰,故事明了,為古代壁畫藝術珍品。地藏殿中的壁畫中,有10幅面積較大,每張約一米見方。記者與僧人攀談後得知,這十幅壁畫分別講述的是冥王十殿的情況。其下還有6幅小壁畫,分別描繪了一些地獄刑罰。這16幅壁畫,是以生死輪回的邏輯,向人們宣揚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思想。

    讓人奇怪的是,在定林寺山門外西側,還有一座佛廟舞樓。“寺舊無舞樓,浴佛日則砌台唱戲,住持恆厭其煩苦,而力未逮也,適信善居士牛朔、王乘軒等,有五台進香社余音,爰發善念,創建舞樓,齊心同願,眾鹹曰可。”在舞樓右側山牆處,一通立於清乾隆二年四月初一日的《定林寺創建舞樓記》石碑,為後人解開了謎底。這座出現在寺院的舞樓,修建於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九月,次年四月落成,耗時7個月。

    在歷史上,佛寺設戲台甚為少見,為何定林寺偏要建座舞樓?從“住持恆厭其煩苦”中,可以看出浴佛日在定林寺唱戲並非從事佛事活動。創建舞樓主要是給前來朝佛上香的民眾提供娛樂,為眾人“齊心同願”之事。只是或許是出於某種擔心,或許為避免由此引發不必要的爭議,欲做善事的住持便將舞樓建在了寺院的外面,給後人留下些許遐想。

推薦閱讀:

四川荥經雲峰寺

“浙東四大叢林”之七塔禅寺

河南滑縣重建滑台大雲寺

吉林神秘的三寶菩提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