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靈泉寺的古建築

靈泉寺的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7:27: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靈泉寺

   遂寧靈泉寺,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傳說曾是觀世音菩薩曾經修行的地方。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靈泉寺廟宇殿堂大多被改建拆毀和改做他用,在文革“破四舊、立四新”浪潮中,廟裡的建築和文物遭到徹底損毀。下廟的大雄殿和藥師殿因早就被用做了糧食倉庫,才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據史料記載,大雄殿原名覺皇寶殿,於明弘治三年(1490年)建成,高15米,長寬皆為16.4米,整個建築的重量,完全由16根大木柱支撐。大雄殿造型雄偉莊嚴,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從整體結構造型到局部雕琢均獨具特色。因其造型雄偉,工藝精美,人們將其稱為魯班殿(傳說為魯班所建)。殿宇內壁上,原有明代彩繪壁畫,非常精美,極具明代民間繪畫特色。糧站將其作為糧倉,儲糧施藥熏蒸糧食需要密封,將牆壁用紙塗抹覆蓋,致精美的壁畫損毀,極為可惜。

    大雄殿後面有一四合院,兩邊穿斗木結構小青瓦平房,建於清雍正乾隆年間,後來糧站用做宿捨和營業門市部。四合院的條石堡坎上面的藥師殿也是屬古建築,只是造型不那麼巍峨,結構沒有大雄殿精美,也被糧站用做了糧食倉庫。

    1985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遂寧市委、市政府決定開放靈泉寺廣得寺兩座廟宇。1987年10月,在市政府的主持下,遂寧永興糧站與靈泉寺簽訂協議,在1988年1月底,把寺廟內的糧食全部運走,將大雄殿及四合院裡兩邊的平房和藥師殿移交給靈泉寺,建築面積共1542平方米,同時移交給靈泉寺的還有糧站自建小青瓦平房宿捨109平方米。

    早在1964年遂寧縣政協、遂寧縣文化館組織文物調查組,對全縣文物和古建築進行調查。將靈泉寺大雄殿列為全縣五處保留完整的唐至清代建築物之一。大雄殿結構與“李誠營造法”所載相同。系出自名工巧匠之手,在古建築學上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鑒於當時的歷史狀況,也無法對其進行保護。

    當年大雄殿做糧食倉庫時,曾在這裡工作過的糧站工作人員回憶說,靈泉寺下廟真的是塊福地,這裡冬暖夏涼,環境優美,夏天居然沒有蚊子。

    靈泉寺重新開放後,對大雄殿進行了恢復維護和裝修,這座古老的建築重現出昔日的輝煌。吸引著遠近的游客,人們在燒香游覽時還能欣賞這座精美絕倫的古老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