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內蒙古美岱召村城寺人佛共居

內蒙古美岱召村城寺人佛共居

日期:2016/12/14 17:26: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靈覺寺

    美岱召原名靈覺寺,後改為壽靈寺,位於呼和浩特至包頭公路的北側,明隆慶年間(1弱7·52),士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順義王,不钍默川上始建城寺,萬歷三年(1575)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賜名福化城。西藏邁達裡胡圖克圖於萬歷三十四年來此傳教,所以又叫做邁達裡廟、邁大力廟或美岱召。

    美岱召周圍築有圍牆,土築石塊包砌,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約40平方米,四角築有外伸約十一米的墩台,上有角樓。南牆正中開設城門,並建有城樓,城門上嵌有明代擴建寺廟時刻的石匾額,上題“泰和門”。城內有順義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樓院,還有供奉傳為儲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後殿,骨灰儲藏在搬內的檀香木塔中。寺裡主體建築有經堂、大雄寶殿、羅漢堂及觀音殿等,殿宇高大雄偉,殿內供奉佛像、菩薩像,並陳列列法器,牆面繪有佛及描繪蒙古貴族拜佛的場面的壁傳故事和護法神像等內容的壁畫。如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歷史壁畫畫都完好無損,其中畫面上蒙古服飾的人物的人物像中,有傳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畫像,為內蒙古召廟壁畫中獨有的一處。

    玻璃殿為3層樓房,是阿勒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在東北方,有座重歇山頂試建築,這就是“太後廟”,亦稱“三娘子廟”。三娘子為明朝時蒙古可汗阿勒,坦汗的第三妻,由於她智勇兼備,才貌超群,深受阿勒坦汗的信任,並采納了她與中原友好往來的主張。阿勒坦汗死後她又執行了繼續與明朝友好球的政策,維系了土默:特部與明朝間和睦相處40多年的安定局面。在七其間她和極開展與中原地區的和平互惠通商與文化交流,促進了內蒙古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朝政府在j歷十五年(1587)封她為忠順夫人,封阿勒坦汗及其子孫為順義王。在美岱召大門上保存的塊匾額上面刻有“皇圖鞏固、帝道鹹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16個字,表現了國家安定和平、人民安居樂業的意義。最有意思的是碑上刻了大明金國”的字樣,把曾經是敵對的明朝刻在前面,表示既接受了明朝的封賜,又保留了自己的國號。

    美岱召這座廟與城互結合的建築,不僅在建築布局、造型以及建築藝術等內容上,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蒙漢和好、民族團結的歷史對今天來說,更有其深遠的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