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雲南千年未更名的絕美諾鄧古鎮

雲南千年未更名的絕美諾鄧古鎮

日期:2016/12/14 17:21:24      編輯:古建築紀錄

    雲南古鎮多,古鎮故事多。提起雲南,沒有人不知道麗江,沒有人不知道大理。殊不知,雲南有很多不是很知名,卻也絕對驚艷的古鎮,這些地方人煙稀少卻又飽含歷史的滄桑,到此一游,才真算得上跟隨古人的遺跡。諾鄧古鎮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諾鄧井舊址就在村口,周圍常年有水滲出,像塊沼澤地,村裡有許多守著自家庭院的留守老人,在這裡看著日復一日的日出日落。

    以鹽而生千年未更名

    諾鄧村在群山環抱中,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白族村寨,一千多年來,諾鄧村名從未變更過,對於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來說,堪稱地理史上的奇跡。

                                                 美麗的諾鄧村
    金庸在小說《天龍八部》中寫道:“段譽將四大金剛中的古笃誠安排進大理鹽道司。由於大理偏居西南,食鹽生產幾乎為零,大理國的食鹽全部從大宋購買。”但是,並非如金庸所言,“大理的食鹽生產幾乎為零”。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雲龍縣早在漢代就有著名的“雲龍井”,並因鹽成為最早的縣制,雲龍縣在漢代稱“比蘇”,“比”是白族語“鹽”,“蘇”是“人”的意思,鹽井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諾鄧村。

    鹽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諾鄧村的演變和發展。南诏時“細諾鄧井”的鹽業生產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當時四方商賈雲集,諾鄧百業昌盛,繁榮興旺。諾鄧村每月“趕”四次集市:初一、十五為“大街”,初八、二十三為“小街”。村中街道因山就勢,店鋪基本上北向山坡一面開,街面雖不寬,但店鋪就有幾十家。

美麗的諾鄧村

                                                 美麗的諾鄧村
    諾鄧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現有著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築群和明清文化遺存,目前存有的一百多座依山構建、形式多變、風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有玉皇閣、文廟、武廟、龍王廟、棂星門等眾多明清時期的廟宇建築,還有鹽井、鹽局、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以及驿路、街巷、鹽馬古道等古代建築,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樓院重接因山就勢民居建築絕少雷同

    諾鄧村四面環山,村子最低處,海拔1900米,最高處的諾鄧玉皇閣,海拔2300米。除了東面山麓“龍王廟”後有一小塊較平坦的台地外,民居幾乎都建在山坡上。有些地勢很陡,民居建築的牆基石腳很高大。

美麗的諾鄧村

                                              美麗的諾鄧村
    諾鄧的三四百戶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窪和西北陽坡上。特別是北山坡上的民居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前家樓上的後門,即通後家的大院,樓院重接,台梯相連。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勢,縱橫交錯,清一色的石板鋪成,三步一階,五步一台。有數不清的蒼老的石台階。

    從下往上向上望去,民居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由下向上建有:龍王廟、古江西會館、萬壽宮,還有古榕樹、黃姓家族的“題名訪”和玉皇閣前的“棂星門”,它是滇西現存最大的古木牌訪。再上去就是玉皇閣建築群,周圍全是高大的古黃連木,樹高多達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樹齡已有800多年。

    民居建築式樣,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由於依山而建,構思變化奇巧,風格豐富多樣。諾鄧的民居建築很講究工藝美術;門、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圖案精細美觀,山牆、院牆上均有繪畫或圖案,每戶人家的正房、廂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藝,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絕少雷同。

                                                    美麗的諾鄧村
    各家正房“堂屋”的風格,都體現莊重、古樸、典雅。很多人家至今還保留著明清時代的一些家具、古董。諾鄧村有九十多處明、清時代的古建築院落。有五六十處民國時期的建築。有寺廟、祠堂、牌坊、門道等古建築28處,基本上都是明、清時代的。還有元代建築“萬壽宮”,部分木梁構造與地面磚石依然如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