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陝西旬陽縣最江南的蜀河古鎮

陝西旬陽縣最江南的蜀河古鎮

日期:2016/12/14 17:21:10      編輯:古建築紀錄

蜀河古鎮

    蜀河古鎮地處漢水之濱,依山傍水,與316國道相鄰,距旬陽縣城56km,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集鎮。古往今來,蜀河鎮都因經濟發達、水路繁榮,素有“小漢口”之稱,是漢水流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由於蜀河口地處水陸交通要道,水路船只上通安康、漢中,下達老河口、漢口,旱路有通往西安的騾馬大道,尤以水路運輸最為發達,一直是漢江上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經由明清兩代的長期發展,商鋪由幾家發展到民國32年的69家,被稱為當時旬陽的“錢窩”。

    蜀河古鎮人文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各異。最具代表性的有楊泗廟、黃州館、清真寺。

    位於漢江邊懸崖上的楊泗廟,因其內供船工始祖楊泗爺,取名楊泗廟。名為楊泗廟實為船幫會館。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楊泗廟,一則漢江灘多險急,修建此廟宇供奉船工始祖,祈求平安。二則過往船只到此停駐,可供休息、議事聚會。廟內有戲樓、小院、神殿,其建築風格典雅大氣,錯落有致,結構合理,具有鮮明的南方建築風格。楊泗廟的宏偉壯觀有鑲嵌在正門兩側的對聯為證: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雲飛雨卷巋屹立;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任遨游。相傳在漢江水運興盛時期,楊泗廟有“夜照萬盞明燈,日受千人叩首”之氛圍。

    黃州館是漢江上游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人會館。位於蜀河古鎮下街後坡,坐西向東,依坡而築。結構為磚木結構,整個建築以中軸線為基准,左右對稱,層次分明,與我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格局相符,具有濃厚的南方建築特色。從史料看為清代黃州客商所建。從碑文“在蜀貿易之諸君倡舉”、“歷經數十載”、“幾費經營”、“罄數千金”等可以想象到黃州館建築的時間之長、花費的資金之巨。黃州館房高院深,每一塊磚上都有“黃州館”字樣。正面外牆壁上鑲著鐵制的蝙蝠、魚、鳥。石門墩上雕刻著鹿、鶴等。門前和台階上有對稱的石獅和報鼓,門頂上刻有獅子繡球、太極圖,大門上有磚面陰文楷書“護國宮”三字,大門兩側有青瓷鑲字對聯:帝德興和,想當年楚江聲遠,萬古神功昭日月;幫歷盛極,信此際秦西威鎮,千秋俎豆祀馨香。其對聯做工精巧雅致,充分彰顯秦風楚韻之絕唱。走進院內,裡面是個四合院,分門樓、樂樓、拜殿和正殿。院內護欄有形態各異的獅子大象等石雕。房檐上的飛龍游鳳,木刻精致,造型優美。整個建築錯落有致,設計之精心,構築之巧妙,可謂獨具匠心,美麗如一幅雕塑。

    蜀河的清真寺,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後來隨著回族移民的漸漸增多,在清末民初又進行了擴建。清真寺算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依山而建,傍水而築。四周綠蔭掩漾,樹木蔥茏,有小溪繞寺而過。正門系磚砌牌坊式樣的門樓,頂部裝飾翼角飛檐,檐下壁面有蓮花、菊花、海龜彩繪圖案。門上中央懸置“清真寺”匾,兩側立柱刻“玉龍捧聖”紋樣。寺內有禮拜堂,大殿、抱廈、天井、對亭廂房、門樓、廚房等30余間,均勻對稱,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清真寺建築風格獨特,既保留阿拉伯式建築風格,同時又有濃郁的南方建築特色。

    蜀河古鎮,明清時期是漢江上游商賈雲集的集散地。這裡經濟繁榮,南北文化交融,從集鎮內現有的部分歷史小地名如八家巷、乾益巷、永安巷、興文橋、六合坊和沈家樓等和清真寺、黃州館、楊泗廟、三義廟、江西館、湖南館和武昌館等都給古鎮留下繁榮文明印記,是古鎮文化積澱的歷史見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