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五大道慶王府,現為天津市政府外事辦
在天津中心市區的南部,東、西向並列著以中國西南名城成都、重慶、常德、大理、睦南及馬場為名的五條街道,天津人將其稱為“五大道”。在重慶道55號,有座建於1922年的中西合璧式的洋樓花園,由於清朝最後一任慶親王載振曾在此生活過,人稱“慶王府”。然而這座極盡奢華建築的建造者和第一任主人卻不是慶親王載振,那麼誰還能有此等“身價”呢?他就是原清宮太監大總管“小德張”。
小德張原名張祥齋,字雲庭,天津靜海縣人,幼年家境貧寒。12歲那年,張祥齋在街上閒逛,恰逢當地一位財主家的雙套大馬車迎街走過。他驚歎於那輛車的豪華,只顧盯著觀望而忘了讓路,被馬車上趾高氣揚的車把式奚落了一通。看著遠去的馬車,張祥齋在心裡暗暗地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聽人說當太監可以接近皇上,一旦得寵,金銀財寶源源不盡,於是張祥齋便入宮當了太監,改名為張蘭德。
張蘭德先是在茶坊待了一年,受盡了大太監的折磨。後來,他又被送進最苦最累的“南府戲班”,專為皇上、太後、嫔妃們唱戲。有一次南府戲班給慈禧太後演京劇,有個演員動作過大,眼看就要把槍踢落在台上,跑龍套的張蘭德眼疾腳快,在槍快要落地時抬起雙腳將其挑了起來,及時救了場。慈禧看後大為歡喜,對這個“小龍套”贊不絕口。為了討得老佛爺的歡心,張蘭德苦練3年基本功,每次演戲都使出渾身解數,將慈禧逗得合不攏嘴,於是,慈禧親自給他賜名“小德張”。小德張不但聰明伶俐,而且善於察言觀色, 先後成為慈禧太後和隆裕太後的心腹,1909年,小德張終於當上了清宮大總管,官至二品頂戴。
在清宮任職時,小德張就顯示出過人的建築天分,據說他曾經為隆裕太後出了個新奇的“點子”:紫禁城的延禧宮屢遭火災,應該建一座“鎮物”壓一壓。按“五行”之道,傳統的鎮物很多,但隆裕太後都摒棄不用,采用了小德張的獻策,於宣統元年(1909年)下懿旨在延禧宮建一座3層西洋式的建築——水殿。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制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後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事實上,該殿所有架構均為鐵鑄,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可惜,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正式下诏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徹底宣告結束。1913年,隆裕太後去世後,小德張攜大量財寶,和家人、奴僕來到天津。1922年,他在英租界劍橋道也就是現在的重慶道上購得一塊地皮,開始大興土木,一年多後,一座恢宏氣派的宅邸拔地而起,成為租界地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在這裡,他把所有的聰明才智和大筆的財富都給予了這座建築,造就了傳世之作。慶王府,當時稱為“張府”,占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築面積5922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二層(設有地下室)內天井圍合式建築,兩層外檐均設通暢柱廊,建築形體簡潔明快。室內設有共享的大廳,以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水刷石牆面與中國傳統琉璃欄桿交相輝映,門窗玻璃上比利時工藝雕琢的中國傳統花鳥栩栩如生,是當時中西合璧建築的典型。
據傳,當年建造“慶王府”時,小德張不但親自設計,還常常親自監工,尤其是打地基的時候,不惜花重金賞賜工人,保證質量,因此宅邸極為穩固。
通向王府主樓的大門前,有一座寶塔式的17級半台階,第一級台階明顯比其他矮了許多,如此恢宏精致的建築,怎麼會允許有這樣明顯的疏漏呢?原來其中暗藏玄機。皇家九五之尊,皇上甚喜“九”,而“九”“十八”皆為皇帝御用,一般皇家的建築皆是18級台階,小德張既想攀龍附鳳,又怕僭越皇權,所以在興建房屋時討了一個巧,將自己入戶台階建為17級半。看似18級,實則矮了半分。
愛新覺羅·載振是清末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之子,封貝子爵位,歷任鑲藍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等職。載振先後3次作為清廷專使出國,考察世界,了解歐美和日本的社會文化。1902年,載振赴英、法、美等國考察歸來,兩次獲慈禧太後召見,他面陳發展商務的迫切性,建議設立商部。1903年,清廷發布振興商業上谕,在中央設立商部,載振出任第一任商部尚書。1917年,奕劻去世,根據《關於清皇室待遇之條件》,黎元洪頒發總統令,載振承襲慶親王,遂成為名副其實的末代親王。
1925年,因受一樁風流韻事的牽連,載振遷居天津,買下了小德張在原英租界劍橋道的這座宅院。載振住進去之後,除建築加蓋一層作為影堂之外,其余部分沒有做太大改動,只在內部裝飾上做了些添置。從1926年到1947年,載振在慶王府共居住了21年,在其中玩花鳥、宴賓客、辦堂會。在此期間,載振還和津門買辦高星橋合辦了“新業公司”,並投資30萬元和高星橋合股興建了法租界的勸業場、交通旅館、渤海大樓3處大樓。1947年,末代慶親王載振在慶王府病故。幾十年過去了,曾經風雲一時的末代慶親王與太監總管“小德張”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這座矗立在五大道上的慶王府卻仍然風采依舊,仿佛在默默訴說著歷史的過往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