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曼閣佛寺風景

曼閣佛寺風景

日期:2016/12/14 17:18:5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曼閣佛寺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瀾滄江東岸曼閣寨。“佛寺”在傣語中稱為“緬寺”。西雙版納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凡有村寨之處就必有佛寺。曼閣佛寺因其悠久的歷史,獨具一格的建築風格和中心佛寺的地位,在景洪地區有著很在的影響,是目前保留最為完好和最有價值的佛寺。它掩映在高大的酸角樹下,與蔥郁的菩提樹互相映襯。在陽光照射下,寺頂的飾物金光閃閃,像耀眼的明珠。


    佛殿中堂的西側,置一個二米高的須彌座,上面供著四米高的鍍金釋迦牟尼像,傣語稱“帕召果他麻”,尊稱“薩幫友帕布塔召”或“薩幫友”,意為“高尚的至尊佛主”。前置供桌,桌上供有各種大小佛像及動物塑像,有立式、坐式兩種。這些佛像大多作火焰發髻,卷雲狀耳,眉目清秀,作微笑狀,粗頭寬肩,體型瘦削。佛像前面的兩側掛著五彩缤紛、琳琅滿目的長幡,傣語稱“董”,長幡寬二十公寸,長四米多,由梁垂吊至離地面兩米左右,上面繪著五光十色的花紋,綴滿金光燦燦的金紙、銀箔,每一條長幡都是一幅幅精美的傣族戰錦。據說“董”是佛祖賜予信徒死後升的天梯,它越長越吉祥。


    大殿的南側有一個用磚砌築的高約半米左右的專供佛爺和尚念經時坐用的上座,它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上為一亭台樓閣,精美無比。據南傳佛教的教義:只有出家人才能成佛,而一切世俗人只能聽佛的訓誡,祈求佛主的庇佑,本身不能成佛,因而設立上座就嚴格地把能成佛的與不能成佛的截然分開,所以前來聽經的世俗百姓只能坐在上座的對面,佛殿北側的偏廈之下。在上座的右邊,設有一個經書台,傣語稱“殿坦未”,它由七頭象支撐起一個小亭,專門讓群眾聽經時奉獻蠟條、供品。這七頭象精雕細刻,造型別致,它取材於釋迦牟尼騎七頭象戰勝辟當的故事,七頭象表示無比崇高之意。


    佛殿四周的牆壁上,有色彩斑斓、精工細繪的經畫,內容是釋迦牟尼十世成佛的故事。繪畫的線條流利、粗犷,頗具濃郁的傣家壁畫風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