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祥:有的文物造假者水平遠遠高於某些鑒定家
日期:2016/12/14 8:44:5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郭慶祥
央視“3·15”晚會曝光了一連串“消費黑幕”,一些違背良心的違規違法行為直接危害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強烈關注。由此,我聯想到了藝術品市場,雖然藝術品市場的造假行為沒有直接影響到普通大眾的利益,但它直接損害了藏家和投資者的利益。這種良心造假帶來的後果對文化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並傷害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和文明建設。
藝術品造假成產業
藝術品市場存在著幾個方面的“假”,首先是藝術品造假,也就是赝品,從字畫、油畫、瓷器、玉器到青銅器,各個門類無所不蓋,有些地方甚至已經成為專業造假的基地。如江西景德鎮專門造假瓷器,河南洛陽專門造假青銅器,陝西西安專門造假唐三彩,安徽蚌埠專門造假玉器等等。字畫市場上的赝品是真跡的多少倍已不是什麼秘密,從臨摹古畫到現代赝品,一不小心就要被騙,有的赝品甚至還拍賣出了天價,如宋徽宗的書法、徐悲鴻的油畫等等案例,不勝枚舉。因為利益的驅動,一些造假者的水平遠遠高於一些鑒定家,到底誰是真正的“專家”還不一定呢!
假藝術品忽悠藏家
其次是“假藝術品”盛行,尤其是投機型的“偽藝術家”就是這些“假藝術品”的制造者。這個“假”就是這東西根本就不是藝術品,毫無藝術價值,而被“偽藝術家”炒作、冒充成藝術品,兜售給收藏者或投資者。
如流水生產線下來的商品畫,就是自己復制自己的同題材、同內容、同形式的產品,幾萬張在社會上流通,作品沒有任何真實情感,這些情感造假的產品難道也是藝術品嗎?藝術家的創作態度就是這樣批量復制的嗎?我們的藝術審美難道就這樣被這些“虛情假意”的作品忽悠而這麼低嗎?藏家需要的是有情感創新、有時代精神的真藝術,每一幅作品都飽含了藝術家的真情實感,從心靈深處打動我們、感動我們,體現其真正的藝術價值,值得收藏家們去收藏。
“假拍”誤導投資者
再有,就是拍賣行“假拍”,制造藝術品市場繁榮的假象,實際上可能是在“做局”或“洗錢”。有調查指出中國藝術品市場很火熱,拍賣量已是世界第一了,我認為沒什麼好高興的,因為我們沒有一批好的藝術家引導世界藝術發展趨勢,提高國民審美水平,民眾的審美素養還處在落後時期。最可怕的就是赝品、假藝術家、假藝術品和拍賣行“假拍”,這些行為串聯起來搞亂藝術品市場,這不是危言聳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現象。
還比如前段時期,某些文交所搞的藝術品“類股票交易”,把一些“普通商品畫”包裝上市交易,看起來是活躍藝術品市場,實際上就是圈錢的“假交易”,圈老百姓的血汗錢,雖說每戶開戶門檻有50萬的資金證明,但誰又能保證這些錢不是親戚朋友拼湊起來的呢?更可怕的是這幾十萬在文交所轉一圈瞬間就可能縮水成幾萬,這就關系到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了。
上述這些現象都是失去良心和道德底線所帶來的文化災難。我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要為文化發展服務,就應該健全法制,規范一些事和一些人的行為,真正建立一個繁榮、誠信的藝術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