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古建築奇跡-應縣木塔與恆山懸空寺

古建築奇跡-應縣木塔與恆山懸空寺

日期:2016/12/14 10:58:41      編輯:古建園林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與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並列為世界三大奇塔。

    國家文物局對釋迦塔的評價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築發展上最有價值的坐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2012年11月,釋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釋迦塔由遼興宗的蕭皇後倡建,就是那位“楊家將”的死敵,滿門忠烈盡數折於她手。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完畢。以作家廟,彰顯家威,並有禮佛觀光和登高瞭望敵軍之用。塔前塑像為蕭太後。



   平面呈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塔高67.31米,塔頂矗立著14米高的塔剎,六檐五層的塔身,層層斗拱,八面勾欄,重重迭迭,好似蓮花盛開,古人有“遠觀擎天柱,近似百尺蓮”的佳句。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捨利。



   大木塔,幾乎全是用木柱來支撐,底層外圈24根明柱,牆裡24根暗柱,裡圈8根大柱,以後各層,每層均有32根柱子,由下到上,直通塔頂。這些柱子都是遼代建塔的原物,千年不彎,千年不朽,托起7430噸重的木塔,屹立千年。



   木塔共使用54種240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稱“斗拱博物館”。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塔身上懸掛的名匾眾多,反映木塔建造年代的“釋迦塔”三字匾,贊美木塔宏偉的“天柱地軸”“峻極神工”四字匾,還有宣揚佛教教義的“天宮高聳”四字匾。明武宗在應州打敗鞑靼小王子,二次登塔,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贊美木塔。



        木塔歷經千年的塞外風霜雷電,戰火硝煙,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屹立不倒的秘密是什麼呢?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可明和江歡成認為,木塔卯榫結合,剛柔相濟,有著巨大的耗能作用,這種耗能減震作用的設計,甚至超過現代建築學的科技水平。
    木塔外觀為五層,實際為九層,每兩層之間設有一個暗層。這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的結構層。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增加了許多弦向和經向斜撐,這種結構層象一道道鐵箍,更象現代建築的圈梁,有了這四道圈梁,木塔的強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強了。



   從結構上,木塔采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構成了一個抗倒伏性能很強的雙層套桶式結構。
    木塔的柱與梁枋基本用斗拱連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生位移和摩擦,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

   據說木塔已經傾斜了15度,這張照片比較明顯,不知道是否是照歪了。2013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吳良镛等31位相關領域的院士和著名專家學者,研究通過了釋迦塔的加固方案。 



   這張照片找了一個豎向參照物,釋迦塔傾斜了多少度?



    恆山橫亘於山西北部,方向約30度東北西南傾斜,是塞內、塞外,關外、關內的分界山,阻擋了塞外凜冽的風霜雨雪,將五台山護在懷裡。



      五台山、應縣木塔、恆山懸空寺、雁門關的衛星位置圖。



        出青翠的五台山,恆山的山形地貌迥然不同,蒼涼蕭瑟之感油然而生。



   雁門關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雁門山是山西呂梁山脈北支雲中山向晉東北延伸的部分,東與恆山相接,海拔15O0米以上,構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斷塊山,峭拔險峻,難以攀越,以致山北地區在歷史上長期為北方諸民族所占據。雁門關北通晉北重鎮大同,遠至蒙古高原,南通晉中重鎮太原,可轉達古代政治中心區中原和關中,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歷史上雁門之險是漢擊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國防要塞。在古代“得雁門而得中原,失雁門而失天下”。北岳主峰——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東連燕山,西臨雁門關,南倚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余裡。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被譽為“塞外第一山”。恆山懸空寺,懸掛在北岳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一條深谷夾在兩邊高達百米之多的峭壁間,俨然一處形勝龍門,雄似劍閣的絕塞天險,這就是北岳恆山金龍峽,峭壁上書“佛與禅”。



     金庸在《笑傲江湖》裡說,“久聞翠屏山懸空寺建於北魏年間,於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處,發偌大願力,憑空建寺。那是天下奇景,貧道仰慕已久,正欲一開眼界”。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懸空寺從低到高三層迭起,高度曾為90余米,由於河床沙石沉積,現高度僅為45米。矚目遠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李白贊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並題“壯觀”二字,但此處的“壯”字居然多了個點,也許詩人感覺奇景用文字已不足以道之。



   “奇、懸、巧”的懸空寺,“奇”在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勢造殿,上有巨崖掩護,兩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擋,下雨時雨水順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廟前檐流入峽谷,山風吹來兩旁突出的石壁減緩了風勢,對面高聳的恆山主峰天峰嶺遮擋太陽,每天只有三四個小時日照時間,這些是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的重要原因。



   “懸”是懸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裡,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



   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

    (來源:新浪博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