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明代彩塑二十八天神

明代彩塑二十八天神

日期:2016/12/14 10:58:42      編輯:古建園林


大慧寺俗稱“大佛寺”,位於海澱區西直門外大柳樹村大慧寺路11號,現中國鋼鐵研究總院內。



大慧寺為明正德八年(1513)司禮監太監張雄所建,整個寺廟建築原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明嘉靖年間太監麥福提督東廠,在寺左增建了一座“佑聖觀”,因明世宗崇道抑佛,太監惟恐大慧寺被毀,又在寺後小山上建道觀“真武祠”,借道觀保存寺廟。明萬歷二十年(1592)重修,由王錫爵撰記立碑。碑記《渌水亭雜識》中記載:“明正德癸酉(1513),司禮監太監張雄建寺於宛平縣香山鄉畏吾村,賜額大慧,並護敕於碑。……嘉靖中,太監麥某提督東廠,於其左增蓋佑聖觀,於是合寺觀計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畝。”

 

到清康熙時,道觀皆廢。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重修廟宇,題寫前後殿御書匾額和楹聯。據清朝《日下舊聞考》記載:“大佛寺即大慧寺,今存殿兩重,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前殿恭懸御書。額曰:慧燈常朗。聯曰:妙士真如空色相;淨開正覺攝聲聞。後殿供范銅佛像,恭懸御書額曰:靈峰慈蔭。聯曰:潮音普覺聲聞界;水觀中涵智慧珠。”清光緒年間(1875—1908),大慧寺逐漸荒毀。清宣統元年(1909),正紅旗蒙古都統、總管內務府大臣繼印祿出資修葺。1949年後,山門、門前照壁、東西配殿及大悲寶殿尚存。1950年代開始,山門、配殿等被拆除。

 

大慧寺是明代佛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築現僅存大悲閣。大悲閣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系重檐庑殿頂式建築,高約 30米,上層單翅重昂七踩蹓金斗拱,下層重昂五踩镏金斗拱,天花吊頂中有蟠龍藻井,內外皆有旋子彩畫,雖然經過了明萬歷,清乾隆、光緒年間的多次修繕,但此殿無論建築結構,還是工藝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在大殿正中,原立有一尊高約16米的明代鑄造的千手千眼菩薩銅佛,鑄造細致精美,遠近聞名,也因此佛而將此寺俗稱為“大佛寺”。但在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將此銅佛劫掠,至今下落不明。目前殿內現存的立佛及兩脅侍菩薩像均為抗戰勝利後使用木胎瀝粉補塑的像,已與原塑佛像相去甚遠。

 

大悲閣內東西山牆及後檐牆前的須彌座上,分列有二十八尊明代泥塑彩繪諸天神像,高約2米,比例勻稱,造型豐滿,紋飾流暢,栩栩如生。其中,帝釋、梵天雍容華貴;天王、韋馱威武逼人;鬼子母等女神端莊慈祥,所有塑像造型各異,個性突出,十分生動逼真。大慧寺的諸天塑像是北京現存的明代塑像中的精品。

 

在諸天塑像背後的牆壁上,有一套精美的大型彩色工筆連環壁畫,也是幸存的明代原作。內容主要是描繪一個普通人終生為善,最終超生得道的故事。壁畫的藝術造詣十分高超,不僅色彩鮮明,而且技法精妙,人物形象細致傳神,而且整個壁畫保存完好,其藝術成就僅次於石景山區的法海寺壁畫,是明代繪畫藝術的又一代表性傑作。

 

1957年10月28日,大慧寺成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以來,大慧寺逐漸被現代樓群淹沒,成為中國鋼鐵研究總院的一部分。1983年4月15日,因木柁上懸掛的燈泡高溫起火,燒毀殿頂及天棚藻井60多平方米。1998年起,文物部門開始對大慧寺重點搶救,經過兩期維修工程,基本完整保存了大慧寺的大悲閣。現大悲閣座落在鋼鐵研究院食堂餐廳的北側,外面由圍牆保護,不對外開放。














 

佛造像,是帶著宗教情感的藝術創作活動,其工藝手法多樣。

 

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建了佛教,並和他的弟子在恆河中游地區致力於推廣教義。由於他們在推廣教義時使用了大眾化的語言,讓人感到親切且容易接受,因此佛教的傳播范圍逐步擴大,並從最初的四處漫游式宣傳轉變為在寺院內進行宣傳。伴隨著佛教在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統治時期的傳播與發展,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並在各時期形成了諸如犍陀羅風格、秣菟羅風格、笈多風格和波羅風格等特色鮮明的造像風格。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些風格與傳入地的雕塑傳統和審美要求相融合,使佛教造像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貌。













































(來源:微信公眾號“民藝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