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鶴園

蘇州鶴園

日期:2016/12/14 19:13:42      編輯:古建園林

    鶴園位於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年間道員洪鹭汀始築,因俞樾書有“攜鶴草堂”匾而取名“鶴園”。園中池水似鑒,修廊如虹,風亭月館掩映於山石之間。園未竣,洪離蘇,一度借為農務局。後歸吳江龐屈廬,其孫龐蘅裳復加修建,一時成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詞人朱祖謀曾寓居於此。園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時清香滿園,沁人心脾。鄧邦述篆題“漚尹詞人手植紫丁香”刻於花壇。龐蘅裳閒居園中,諧“鶴園”音自號“鶴緣”,又署其廳曰“棲鶴”。

    鶴園總面積3134平方米,小巧緊湊,簡潔幽雅。東宅西園並列,宅三進。園內水池居中,小橋凌波,竹石花木環池而布,右亭左館隔池相望。北部為主廳“攜鶴草堂”,結構精巧,前廊東西門楣有龐蘅裳自題“巖扉”、“松徑”磚額,典出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中“忽至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句。堂前有湖石“掌雲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廳額“枕流漱石”,與主廳隔水相對。“聽楓山館”又稱“鶴巢”,隱現於園北翠竹叢中。

    鶴園正門在南,有門廳,五開間的房子,以粉牆花窗為屏障,不致使園景一覽無余。門廳的東北角有門,出去是一條曲折多變的長廊,自南至北貫通全園,廊西接四面廳及大廳。四面廳居中,將全園劃分成南北兩部分。四面廳南與門廳互為對景,沿粉牆置花台,栽花種樹,點以立石,構成廳南之景。四面廳北與大廳又互成對景,中間鑿水池形成廳北之景。池為不規則形,環池疊石,配植迎春、含笑、丁香、海棠、桂花、夾竹桃、紫薇、臘梅等花木,還有松柏等高大的常綠樹,形成園的主景。

    池西有重檐梯形館,以曲廊與大廳相接,長廊曲折有致,與院牆構成幾個小院,間以雜花修竹,層次豐富,是全園精華所在。

    軒南有土阜,上建六角小亭,攢尖頂,比例適度,小巧玲珑,形態可人。靠西牆處植紫籐、月季、薜荔等灌木籐蔓,使高顯的界牆隱於林木之中。一灣池水經缺口向土阜方向延伸成水灣,曲曲折折,水上架以小橋,有源頭深遠之意。這就是園林中處理水面的常用手法了,即水有不盡之意,亦為之“奧”。

    鶴園規模不大,其布局近乎庭院。山池的安排及局部的處理,以簡潔為特征,園景則以平坦、開朗為主,可謂“曠”、“奧”結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