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大學者范仲淹來到岳陽樓時寫下的名篇《岳陽樓記》中具有憂患意識的名句。正是因為這樣一篇文章,使人們永遠記住了范仲淹,同時也永遠記住了岳陽樓,也使我心中對岳陽樓產生了無限的向往。
(中華鐵道網通訊員吳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大學者范仲淹來到岳陽樓時寫下的名篇《岳陽樓記》中具有憂患意識的名句。正是因為這樣一篇文章,使人們永遠記住了范仲淹,同時也永遠記住了岳陽樓,也使我心中對岳陽樓產生了無限的向往。
十一國慶我相約同學一起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岳陽樓,今年十一和中秋雙節在一起,所以今年黃金周的人流量相當大,我們一大早就趕到岳陽樓,可是眼前還是人山人海,可是我們卻沒有因此而影響登岳陽樓的心情。我們來到了岳陽樓門前,我看到大門上有一幅醒目的對聯: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我們都知道八百裡洞庭煙波浩渺,聞名天下。能與洞庭湖相提並論,可見是對岳陽樓多高的贊賞啊!走進大門,給人感覺像是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往左看,洞庭湖中波光閃閃,遠處的蘆葦隨風蕩漾,一陣陣清爽的湖風帶走了我所有的憂愁和心中的雜念。陽光四溢,鳥語花香……和右邊喧鬧的街市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小路兩旁都是五彩缤紛的鮮花、茂盛的大樹,還有那細細的流水聲,走在曲折的亭子中,往哪兒看都是那麼令人賞心悅目。
剛進入景區,我急切想知道岳陽樓之所在,導游遙指遠處那掩映在樓群和翠樹之中的小小樓頂,我詫異了。想象和現實的巨大落差,使久羨的心情淡漠了許多,從課本中初次接觸《岳陽樓記》,我曾幻想,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一定是飛檐凌空,高聳入雲,雄視洞庭,氣勢宏偉。如今遠遠望去,平淡無奇,只有一抹綠色,真可謂是融入江南煙雨中。
我們依次看過歷代銅鑄縮影,二公祠、碑廊,向北轉過二重台階,來到岳陽樓前,這是一幢三層三檐純木結構的古樓,已經過47次修建,眼前的樓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四根楠木大柱支撐著樓的主體,全是木楔木榫相銜,沒有任何金屬連接。一層檐雕是龍的花紋,二層是鳳的雕飾,三層則是祥雲的彩繪,樓頂部是中國古建築極少見的盔式樓頂,看起來古樸典雅,飛閣流丹,不失雄偉,“岳陽樓”三個燙金大字,是當代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先生所寫,那潇灑、飄逸的筆觸,為樓平添了幾分雄奇。
岳陽樓共三層,樓頂酷似一頂將軍頭盔,雄偉挺拔而不失精巧,與黃鶴樓、籐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又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曾登臨吟詠,李白題詩“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堪稱一絕。
走進岳陽樓,第一層的樓壁上刻著《岳陽樓記》,深沉的牆壁上字體飄逸,氣勢磅礴,使人頓時產生一種敬畏之情。大廳中間有一張幾乎占滿總面積一半的大桌子,桌子和文章遙相呼應。也許我不能寫出像《岳陽樓記》那樣的文章,但我也可以抒發自己對岳陽樓的喜愛、敬畏之情。岳陽樓中最美的我想應該是頂層。登上頂層,扶著欄桿,抬頭遙望藍天,飛鳥滑過藍天,掠過樹梢,這時它們與我一般高。遠處的洞庭湖,泛起了一個個絕細絕細的波紋,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真是“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樓頂四個角上吊掛著的鈴铛被掠過的風搖出清脆的聲音。往下看有一種站得高看得遠的感覺,洞庭湖懷中抱著君山島,仙梅亭與三醉亭相望著。站的高度,看的角度的差異總能使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截然不同。一陣陣湖風從樹尖吹來,清新的空氣,使我的頭腦更加清醒了。這樣的美景怎麼不使人喜愛?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我反復咀嚼著這流傳千古的詩句,慢慢走近出口,回頭再看一下洞庭湖和岳陽樓、洞庭湖仍象一塊碧玉鑲嵌在湘鄂大地上,岳陽樓象一位老人伫立在湖邊,亘古未變,同樣的洞庭水、岳陽樓,一萬個人看後會有一萬種震憾,這種震憾就是一萬種人生,但只有把個人生命融入到國家和人民的主體,才能悠長和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