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藕園
日期:2016/12/14 19:13:39   編輯:古建園林藕園位於城東小新橋巷7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藕園東部舊址原為清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仕後所築“涉園”,又明“小郁林”。後為崇明祝氏別墅。光緒初年,湖州沈秉成(後任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客居吳中,購得涉園廢址,聘名畫家顧芸等設計,營築宅園。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寓夫婦偕隱之意,故名“藕園”(藕通偶)。
時吳中名士潘祖蔭、李鴻裔、吳雲、鄭文焯等常來園雅集,飲宴酬唱,摩挲古玩,風流一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後,其園不治,漸為民居。1932年,楊蔭榆於此創辦二樂女子學社。1939年,史學家錢穆攜眷寓居東花園,於“補讀舊書樓”撰成《史記地名考》一書。
藕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8000平方米。該園布局獨樹一幟,宅居中,園分東西,園宅之間以重樓貫通。住宅共四進廳堂。前後門均有河埠。
東花園為“涉園”故址,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亭台樓榭環山池而築。園中主體建築為一組重檐樓廳,總名“城曲草堂”,為園主宴集賓客之處。樓上額“補讀舊書樓”。樓西以“樨廊”接儲香館、籐花舫、無俗韻軒、枕波雙隱亭諸勝。亭有楹聯曰;“藕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出自沈秉成繼配夫人嚴永華之手。樓東向南突出為“雙照樓”,下有“筠廊”接“還硯齋”(沈氏曾祖制魚形硯二,沈、嚴各執其一,故名)、望月亭、吾愛亭、聽橹樓等。樓廳之前,石坪寬敞,黃石假山聳峙,山中辟小道名“邃谷”。東部主峰巍峨,絕壁臨池,樹木蒼翠,極富山林野趣;西部次山低緩平和,為主山村托。據劉敦桢考證:“此山不論絕壁、蹬道、峽谷,疊石手法自然逼真,……猶如黃石自然剝裂的紋理,和明嘉靖間張南陽所疊上海豫園黃石假山幾無差別,可能是涉園遺物。”(《蘇州古典園林》)假山東有受月池。池南端構水閣“山水間”,有明代杞梓木落地罩,跨度約4米,高約3.5米,所雕松竹梅“歲寒三友”精美絕倫,體量在蘇州古典園林中聚首位。
西花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北立藏書樓。
藕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部小新橋巷。正宅居中,有東、西兩個花園,故稱藕園;兩人耕種稱為“耦”,其園含寓含“夫婦歸田隱居”之意,以獨特的造園設計,向人們展示了奇妙的東方式的“羅曼蒂克”。傳統的中國園林的造園立意,往往是追求奇構妙築,供人觀景怡悅,而藕園去以夫妻恩愛的“羅曼蒂克”為造園立意,可謂生面別開。
藕園東臨護城河,傍水而築,又地處幽深小巷,環境優美寧靜。園不甚廣,占地面積約11畝。園內建築布局獨特,正宅、大廳居中,左右兩側辟有對稱的東、西兩花園,在蘇州園林中別具一格。耦園的東花園,原為清初保寧太守陸錦所築,名“涉園”;到光緒初,園為退官後來蘇隱居養老的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沈秉成所購得,沈聘請畫家顧潭設計建造,在整築涉園舊址的基礎上增建西花園,並改名“耦園”。
耦園雖小,但以黃石假山著稱,宅園緊密結合,園內假山奇麗自然,幽谷深澗,愛月池中夾其間,園內花木蔥郁,有置身於“城市山林”之趣。
東園面積約四畝,以山為主,以池為輔,重點突出,配搭得當。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一組重檐樓廳。這在蘇州園林中較為少見。其東南角有小院三處,重樓復道,總稱“城曲草堂”。
西園面積更小,以書齋及織老屋為中心,前有月台,寬敞明亮,後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樹木又建書樓一座;其南亦有一院,為不規則形狀,西南角設假山,設置花木,間置湖石,顯得幽曲有趣。
全園主景黃石假山,築於城曲草堂樓廳之前,石塊大小相間,手法逼真自然。假山東半部較大,自廳前石徑可通山上東側的平台及西側的石室;平台之東,山勢增高,轉為絕壁,直削而下,臨於水池,絕壁東南設磴道,依勢下至池邊,此處氣勢為全山最精彩處,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坡度漸緩,止於小廳右壁。
東西兩半部之間有谷道,兩側削壁如懸崖。而絕壁東臨水池,假山體量與池面寬度配合適當,空間相稱。山上不建亭閣,而於山頂山後鋪土之處,散置十余種花木,隨風搖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隨假山向南伸展,曲橋架於水上,池南端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閣”,隔山與城曲草堂相對,形成以山為主體的優美景區。
耦園的正宅,像蘇州的古老宅第一樣,是一座四進三門樓的古宅院,有門廳、主廳、正廳,前三進為三開間的廳堂和庭院,第四進是五開間的高敞大廳,上下兩層,五樓五底,兩旁為廂房,是園主人的正宅。入園門是一個大院落,院東一帶花牆,院北為一月洞門。進門後,沿著起伏曲折的走廊向東、北行進,即為“城曲草堂”,寓意他們夫妻厭惡官場奢侈豪華的生活,而甘居於草堂白屋的隱居生活。堂二層,中間設大廳三間,為昔日園主宴客的地方,體形寵大,裝修精美。堂北有小院三處,堂南有平台。堂的東、西兩邊有廊,名曰“樨廊”和“筠廊”。
西園以書齋為主,前有平台、湖石假山,東有鶴壽亭,北有藏書樓。書齋取名“幟簾老屋”,面闊三間,四周有象征群山懷抱的疊石和假山,假山純樸自然,輪廓完整,山上有雲牆相隔,山下有山洞相通,與書齋前寬暢的平台、四時花艷的花壇組成一組幽靜恬美的環境。這組設計,寓意夫妻雙雙在山林深處,一起讀書明志,一起繼承父志、幟簾勞動之意境。
在書齋後面,建有一座不對稱的凹形書樓,園主沈秉成和其夫人嚴永華雅好詩文昆曲,在此閱覽、吟詩作畫,這對伉俪情深、才華橫溢的佳偶在蘇十年,隱居耦園八年,夫唱婦隨,在此留下了眾多的詩篇與丹青。嚴永華《過洞庭》詩雲:“煙雨滄茫接??冥,君山橫掃黛螺青。城南老樹今何在?也學高吟過洞庭。”詩文格調清新。
東園名“涉園”,又稱“小郁林”,面積三畝余,以池為中心,東、西、北三面臨河,景色絕佳,有城曲草堂,雙照樓,樨廊,邃谷,受目池,宛紅槓,山水間,枕波軒,聽橹樓等十景。
入園門,一帶湖石假山擋住視線,可免園景一覽無余之弊,謂之障景。假山純樸、輪廓完整,山上有雲牆相隔,山下有山洞相通假山北面,用湖石構築花台,自然典雅,花台北,是書齋,面閻王間,名“織簾老屋”,四周有群山環抱的疊石和假山,象征夫妻雙雙在山林深處,一起讀書明志,一起繼承父業,雙雙織簾之意境。書齋前,有寬暢的月台,假山、花台成為書齋前一幅美好的畫面。書齋後有一院落,點綴峰石,栽植花木,其後為一不對稱的凹形書樓。
東花園在住宅東部。占地5.4畝,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南、東、北三面臨河,居城彎一隅。進洞門,向東,是一個曠朗的大院落,點綴湖石、花木和叢叢翠竹,景色清新自然。院東是一帶花牆,院北有洞門,門上置磚雕“藕園”額。因洞門內,是主景區。門內曲廊曲折,環圍貫通,沿廊酉行,是小客廳“枕波軒”。取《水經注》:
憑塘籍祖,高觀枕流。枕被與枕流同義,故名。
軒東窗,在外牆窗頂上,有磚刻“枕波雙隱”,窗側有磚刻對聯一付:藕園住佳藕,城曲築詩城。
聯意指出,此處負解臨流,宜於皆隱之意。由“枕波軒”北行,有小軒面北而立,是船廳,俗稱“旱船”。從船廳外望,花木山石,滿目蒼翠,異常恬靜優美。出船廳,經“棵廊”,棵即木棵,此處多植叢桂。故名。
到主建築群“城曲草堂”。取唐李賀詩:女牛渡天河,柳煙滿城曲。
女牛指織女牛郎,城曲即城彎,亦切雙隱。是坐北朝南的重據樓廳,重樓復道,曲廊環抱,東南角一間凸出。中間設大廳三間,是園主曼客處。體形龐大,中隔企口杉木板壁,裝飾精美。堂北辟小院三處,布局精巧。堂的東面是“絢廊”。紹指新竹,此處叢竹翠碧,故名。
登樓,東南名“雙照樓”,取王僧儒:道之所貴,空有兼忘。行之可貴,其假雙照。
照是明的意思,此處舊為書樓,合有隱居學道之意。是觀賞園內景色和園外古城牆遺址的最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