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涵濡草木秀
日期:2016/12/14 19:13:34   編輯:古建園林沿階草,百合科沿階草屬,常綠多年生草本,地下有連珠狀根,葉如韭而更細長,性柔韌,叢生一團,色翠綠鮮潤,葉有淡黃色條斑,穗狀花序,六瓣而小,花呈淡紫色,花後結碧色果,晶瑩如寶石。
沿階草,形態似錦墩,一名秀墩草,植之庭砌,蓬蓬四垂,頗堪清玩。若以細泥常加其中,則層次生高,真如秀墩可愛。(《花鏡.書帶草》)
沿階草在園林中是不可或缺的構景植物,無論是假山石縫、石峰基部、牆腳邊、階下、樹根四周、庭院角隅、溪邊斜坡,只要有沿階草點綴,不僅使景物增加了層次,且畫意橫添,頓生無限雅致。書帶草不僅可以增假山生趣,錦上添花,還可以掩飾假山堆疊的疵病處,有山水畫中點苔的好處。(陳從周《園林談叢第76頁》)
沿階草生於山野荒郊,抗逆性強,耐寒、耐熱性均好,可在微鹼土壤中生長,喜光且耐陰。所求者少,一點點細雨斜陽、些許黃土,就夠它開淡紫色的穗狀小花,展示如蘭葉般秀勁的風姿,常年無私地貢獻出它的翠色秀潤,陳從周所謂“溫柔敦厚樸素大方,是民族風格的特有象征”(《天意憐幽草》),誠為至論。
沿階草有個非常風雅的名字——書帶草,與漢代的經學大師鄭玄(127一200)有關。鄭玄,字康成,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人。自小勤奮好學,通音律,擅琴瑟,13歲能誦五經,有“神童”之稱。他博學多才,名滿九州。他的學術成就被後學叫做“鄭學”,他為後人留下很多有價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釋的《詩經》、《周禮》、《儀禮》、《禮記》,被後人重視。黃巾大起義後,鄭玄同其門徒遷往膠東不其山(今青島城陽區鐵騎山),避難隱居。他在山中建立書院,一面講學,一面整理古代歷史文獻,同時將自己大半生的學經收獲記載下來,著書立說,慕名前來求學者達千人。書院被稱為康成書院,北倚不其山,南臨墨水河,附近的居民點也被稱為書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禮村”,是鄭玄向追隨者傳授、表演禮儀的地方。據說鄭康成的侍兒都讀書,能用《詩經》與她的博學的主人說話。《世說新語?文學》載,玄嘗使一婢,不稱旨。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胡為乎泥中”出《詩經.邶風.式微》,“薄言往訴,逢彼之怒”出《詩經.邶風.柏舟》,其情形跟中世紀學者彼此以拉丁文對話一樣。
傳說鄭玄在康成書院講學著述時,經常到書院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葉用於編竹簡。據傳,鄭公書院曬書台畔就有這種比較特別的薤草,葉子細長,十分堅韌,而且四季常青,鄭玄就是用這種草編作草繩用以捆書,因為這種草對鄭玄的讀書用書幫助很大,所以,後來的人們便將這種草叫“康成書帶”,又稱“書帶草”、“鄭公草”。又《三齊記》載:“鄭康成教子處有草如薤,謂之‘鄭康成書帶’。”相傳崂山不其山一帶因鄭玄在康成書院的講學,“文墨涵濡,草木為之秀異”。小小的書帶草,長期受到鄭公書香的熏染,自然也帶有書香墨氣,成為文人青睐之雅物,植之園林、書屋周圍,並迭見於大詩人的歌詠,如唐李白有“書帶留青草,琴堂幕素塵”,宋蘇轼有“庭下已生書帶草,使君疑是鄭康成”,明王世貞有“仍棲故壘學庚桑,書帶沿街薜荔牆”等詩句,讓人咀嚼玩味。
書帶草以肉質根入藥,是一味名貴傳統中藥材,為養陰生津之要藥,澤枯潤燥之上品。自東漢以來為歷代醫藥肘後之物。塊根麥門冬,性微甘味苦,寒。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清渴。治療肺燥干咳、吐血、虛滯煩熱、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等。《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