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行將消失的中國古建築

行將消失的中國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0:58:45      編輯:古建園林


  當中國大大小小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樓大廈占據後,城市的性格已經統一化,地方的個性已經扁平化,故鄉留給新一代人的印記越來越少。中國建築早已全盤西化,老祖宗的建城智慧與建築藝術幾乎被一代中國子孫拆除一空、揮霍一空、取代一空。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裡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



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



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



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



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



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



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



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築的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高度統一;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總體性、綜合性很強。

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



秦鹹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裡,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岳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






 

單體形象融於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築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築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的藝術效果主要依








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
 

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為便於構件的制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化。建築的規格化,促使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築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中國古代建築單體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一。



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築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希望中國古代建築能夠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使之能在我們身邊被很好的保護,發展,並傳承下去。

(來源:微信公眾號“民藝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