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御窯金磚的制作起解

蘇州御窯金磚的制作起解

日期:2016/12/14 19:12:39      編輯:古建園林

蘇州御窯燒制金磚的工藝獨特,制作考究,工藝繁復,花時長久。從選土練泥、踏熟泥團、制坯晾干,裝窯點火、文火熏燒、熄火窨水到出窯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時間。其具體方法如下:

 

(1)取泥須先打探洞,探測表土厚薄,黃泥儲存的深度和廣度,鑒別土質的優劣,看樣定點。定點後,先挖去表土,然後把優質的黃泥運到門場或院子裡,將它推起,任憑風霜雨雪的侵襲,使其團粒結構受到破壞而分解,俗稱“凍土”,凍土的好處是使泥土無硬塊,易翻踏,質細而粘性強,能做出上等金磚。

 

(2)練泥,先往泥堆裡摻進適當的水,然後趕著牛在泥堆裡反復趾踏,使泥團稠至像糯米年糕時為止。

 

(3)制坯時要將泥“填滿木框,以鐵線弓戛其面。”磚坯制成後,須置於室內通風處晾干,“閱八月而後成坯”。

 

(4)燒金磚須用大窯,每窯只能裝一百塊左右的金磚坯,按一定的方法迭在窯中央,四周得用其他磚坯圍護,以防窨水時水滴直接滴到金磚上,避免產生白色斑點。

 

(5)燒窯“防驟火激烈”,先以麥柴稻草砻糠等文火熏燒一個月,然後以“片柴燒一月,松枝燒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後窨水出窯。”

 

    金磚制作工藝繁復,費時長久,對其質量特別嚴格,“或三五而選一,或數十而選一。”故每塊金磚都刻有知府姓名和窯戶姓名,以備追查質量事故。江蘇巡撫張渠在乾隆四年(1739年)的奏報中說:“欽工物料(指金磚),必須顏色純青,聲音響亮、端莊完全,毫無斑駁者,方可起解。”凡有燥紋,墜角及未燒透者均不“入格”。

據說燒制一塊責任金磚需配用二塊磚坯燒制,選擇入格的解京,因而在陸墓留下的明清金磚,大多數是殘破或未燒透的,完好的不多。只是清末光緒和宣統年間的金磚來不及運送,留下的較多。且數十年造房翻建,有人向民間收購,陸墓現在留下的好金磚愈來愈少,象陸墓毛泾村胡××家的雍正十年金磚,御窯村金××家的乾隆二年金磚和陸墓南窯村張××家的嘉慶十二年的長形金磚,幾乎成了鳳毛鱗角,許多已經絕跡了。

 

再過一些時間,也許人們不知金磚為何物了。舊時窯戶燒制金磚勞累不堪,苦不勝言。往往贻誤農事,以應差役。“法度陵夷,民生塗炭。”“窯戶有不勝其累而自殺者。”若一窯金磚報廢,就會大禍臨頭,乃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起解金磚卻很風光,傳說在蘇州元和塘(今稱市河)河面上,運送金磚的官船打著“蘇州府”的燈籠,扯起皇帝的龍旗。官船進入大運河北上,所過州縣,地方官史都要隆重迎送,派人護衛,直到京畿。明嘉靖中,工部郎中張問之在蘇州三年多,親自督造五萬塊金磚。御窯人運送金磚往返一次,往往需要數月,婦女們常翹首伫立“望郎君橋”上,祈禱丈夫平安歸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