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園林之植物

蘇州園林之植物

日期:2016/12/14 19:12:47      編輯:古建園林

        花木是組成園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蘇州古典園林的花木配植以不整形不對稱的自然式布置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間接從我國傳統的山水畫得到啟示。花木的姿態和線條以蒼勁與柔和相配合為多,故與山石、水面、房屋有機結合,形成了江南園林獨特的風格。在大片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種樹形的大小,樹葉的疏密,色調的明暗,構成富於變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拙政園中部二島,用較多的落葉樹配以適當的常綠樹,與土坡上茂密的竹叢和池邊的蘆葦相組合,掩映於寬闊的水面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花木既是園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觀賞的主題,園林中許多建築物常以周圍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點,如拙政園的遠香堂、倚玉軒、雪香雲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風亭,柳陰路曲等等,其他各園此類名稱也數見不鮮。

  利用花木的季節性,構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蘇州古典園林中習用的一種手法。例如各園廳堂前的玉蘭與花台上的牡丹,側重春景;怡園內群植的紫薇,拙政園與獅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觀賞;留園西部土山上的楓林,以及各園的桂花與菊花,構成秋景;拙政園西部十八曼陀羅花館前的山茶,以及各園小院內栽植的天竹、蠟梅,則為冬景。不僅如此,園林中對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為重視,如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前院和留園冠雲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別可觀賞的花木,花期銜接交替,形成四時景色的變化。

  蘇州園林花木的栽植,大都根據地形,朝向和干濕情況,結合花木本身的生長習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黃楊,天竹、枸骨、女貞等耐陰,多植於牆陰屋隅;松、柏、榆,棗、絲蘭等耐旱,則多植於山上;垂柳、楓楊、石榴等喜濕,多布置在池畔。但並不機械地為其習性所拘束,而是根據花木的姿態、線條、構圖、色香等特點,與周圍環境作有機的配植。

  “遠香”原由荷花引伸而來(見宋周敦頤《愛蓮說》),遠香堂面臨荷池,故名。“倚玉”,據明文征明拙政園詩:“倚楹碧玉萬竿長”,軒前原有竹。“雪香”意為梅花,“雲蔚”指山間樹木茂密。“待霜”指霜降桔始紅,亭旁種桔樹。梧竹幽居亭旁有梧有竹。松風亭前有松。柳陰路曲廊前植柳。

  充分利用和發揮原有大樹在園林中的作用,也是一種傳統的手法。由於某些園林歷史悠久,往往遺留若干百年至數百年的古樹,後人重建新園,並不因其妨礙修建而加以砍伐,相反地卻視為珍品,充分利用這些古樹,與山,池、房屋巧妙地組合起來。如網師園看松讀畫軒南的柏樹與羅漢松,拙政園中部的幾株大楓楊,留園中部的銀杏與樸樹,獅子林問梅閣前的銀杏,都是利用古樹的較好例子。

(一) 種 類 選 擇

  蘇州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花木生長良好,種類繁多,有大量溫帶常見的樹木、花卉和籐蘿,可供四季觀賞。當地大型園林的花木約在百種以上,中小型園林亦有二,三十種至六、七十種左右。  -

  花木選用方面,主要利用當地傳統的觀賞植物,發揮地方性的特色。故園林中的樹木,多半以落葉樹為主,配合若干常綠樹,再輔以籐蘿、竹類、芭蕉,草花,構成植物配置的基調。

  過去蘇州古典園林對花木種類的選用,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與藝術標准,以及園主們的喜好有密切的關系。例如對於花木講究近玩細賞,因而比較重視枝葉扶疏,體態潇灑,色香清雅的花木;對樹木的選擇常以“古”、“奇”、“雅”為追求的對象。封建迷信思想,在花木種類選擇上也有許多反映,例如認為栽植紫薇、榉樹象征高官厚祿,玉蘭,牡丹諧音玉堂富貴,石榴取其多子,萱草可以忘憂等,因此就使花木選用受到了局限。解放以後,在園林的修整過程中,批判了這些觀點,花木的配植主要根據園景需要,同時注意結合生產,糾正和改變了過去那些局限,大大豐富了樹種,美化了園景,有些花木還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

蘇州園林常用的花木種類,按觀賞植物學分,大致如下:

  1.觀花類  因花色艷麗而芬芳,是園中主要觀賞對象。常綠的有山茶,桂花、廣玉蘭、月季、杜鵑、夾竹桃、栀子花、金絲桃、六月雪、瓶蘭、探春、黃素馨、含笑等;落葉的有牡丹、玉蘭、梅。桃、杏,李、海棠,紫薇、丁香、木槿,木芙蓉,辛夷、蠟梅,紫荊、繡球、錦帶花,迎春、連翹,珍珠梅、棣棠、郁李、榆葉梅等。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稱,花大色艷,是園中花台上的主要花種。海棠,紫薇因兼有姿態花色之美,山上、水濱、庭院等處無不相宜。海棠又有西府,垂絲、貼梗、木瓜之分,雖樹形各異,都具有相當觀賞價值,垂絲海棠花枝婆娑,園中栽植尤多。山茶與桂花既為常綠,又可耐陰,而且茶花色艷,桂花芬芳,故亦較多采用。蠟梅花香色美,是冬季的重要觀賞對象,常作為院落種植的樹種。

  2.觀果類  此類花木主要作為夏秋觀賞之用,或作為冬季點綴。常綠的有枇杷、桔、 香椽,南天竹、枸骨、珊瑚樹等;落葉的有石榴、花紅、柿、無花果、枸杞、棗等。其中枇杷果實金黃,既能觀賞,又可供食用,各園頗多采用。南天竹亦稱天竹,冬季結紅果,常與蠟梅合栽,也是園中常用的重要樹種。

  3.觀葉類  是園中不可缺少的樹木。常綠的有瓜子黃楊、石榴,桃葉珊瑚、八角金盤、女貞、絲蘭、棕榈等;落葉的有槭,楓香、烏桕、垂柳,山麻桿、柽柳、紅葉李等。其中槭樹種類很多,葉色姿態均有不同,是單株觀賞或群植的較好題材。

  4.林木、蔭木類  這類樹木是構成園中山林與綠蔭的主要因素,也是園林植物配置的基礎;常綠的有羅漢松、白皮松、黑松,馬尾松、桧柏、柳杉、香樟等;落葉的有梧桐、銀杏、榆、榔榆、榉,樸、糙葉樹、槐、楓楊、臭椿,楝、合歡、梓、黃連木、皂莢等。其中楓楊生長較速,枝干盤曲,樹冠有濃蔭,容易形成蔥茏的佳境,園中應用頗多。

  5.籐蔓類  是園中依附於山石、牆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習性攀緣,故有填補空白,增加園中生氣的效果。常綠的有薔薇、木香、薜荔、絡石、常春籐、金銀花、匍地柏等;落葉的有紫籐、凌霄、爬牆虎,葡萄等。其中紫籐除攀緣外,還可修剪成各種形態。木香花千枝萬條,香馥清遠,園中頗喜采用。

  6.竹類  性喜溫暖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姿態挺秀,經冬不凋,與松柏並重。由於生長快,不擇陰陽,牆根池畔,皆可種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箬竹、石竹,觀音竹、壽星竹、斑竹、紫竹、方竹、金鑲碧玉竹等。其中象竹竿大且直,多成片種植,綠意盎然。箬竹葉闊,低矮成叢,多植於山上、石間,增添山林野趣。紫竹,方竹竿葉纖細,多植於牆陰屋隅,或用以填補空白,遮擋視線。

  7.草本與水生植物類  草本植物常見的有芭蕉、芍藥、菊花、萱草、書帶草、諸葛菜、鸢尾(蝴蝶花)、紫萼、玉簪、秋海棠、紫茉莉、鳳仙花、雞冠花、蜀葵、秋葵、鴨趾草、虎耳草等。其中芭蕉多植於庭院,窗前或牆隅,姿態扶疏,綠蔭如蓋。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蓮、蘆葦等。

(二) 配 植 形 式

  蘇州古典園林根據花木的種類、姿態,色香等不同的特點,在配植方面有不同的形式。孤植是采用較多的一種形式,它能充分發揮單株花木色、香、姿的特點。單株孤植尤其適合於小空間近距離觀賞的要求,因此常作為庭院景物的主題。例如拙政園玉蘭堂前的玉蘭與桂花,網師園射鴨廊前的紅葉李,小山叢桂軒側的蓑衣槭等。有時還利用某些樹干的盤曲、樹冠的扶疏,孤植於山崖,以襯托絕壁的險峻,或植於池畔,以增加水面生動的倒影,例如環秀山莊假山上斜出絕壁外的紫薇,網師園竹外一枝軒前的黑松即是較好例子。以姿態優美的花木孤植於建築物附近或橋頭、路口、水池轉彎處,也是常見的一種形式,它能起配景或對景作用,可豐富園景的構圖。如拙政園梧竹幽居亭前的楓楊,網師園橋頭的白皮松等。孤植作為樹群旁的點綴也很多,主要作用是打破同一樹種的單調,豐富觀賞內容,例如留園東北部象竹林前的廣玉蘭、西部楓林中的銀杏等。

  同一樹種的群植和叢植,容易發揮和強調某種花木的自然特性,同時使園景產生變化。如拙政園的枇杷園遍植的枇杷林,留園中部聞木樨香軒周圍的桂花林,留園、滄浪亭與獅子林的竹叢,拙政園遠香堂前的廣玉蘭,怡園的梅林等,或以觀賞取勝,或以芳香見長,或因色、香、姿三者俱全而形成園中弓1人入勝的景色。  多種花木的群植和叢植,猶如作畫構圖,,錯落有致,同時又不妨礙每一樹木本身特性的發揮。群植要處理好常綠樹與落葉樹的配合,常綠的松柏比較嚴肅,落葉樹較為活潑,但入秋後有蕭條之感,故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等處多采用混合的樹群布置。在布置時,一般都是大喬木與小喬木互相搭配,下面間植灌木或竹叢,以達到輪廓起伏,層次變換的效果。  

        不論同種花木或多種花木的群植,都要力避整齊劃一,形體重復,務使大小、前後、左右配植適當,互相呼應。

        蘇州古典園林的空間變化很多,因此植物配植的形式也因地制宜,隨之而異。

  小空間內的植物配植以近距離觀賞為主,常用於房屋的前庭、後院以及由廊子和界牆所構成的小院內。這種小院,視距短,景物少,要求配植形態好,色香俱佳的花木,有時還配以玲珑剔透的湖石,以白牆為背景,形成各種畫面,隨著時間和季節的變化,在陽光的照射下, 白牆上映出深淺不同的陰影,構成各種生動圖案。其常用花木有竹、天竹,蠟梅、山茶、海棠、芭蕉等,稍大的庭院,多用玉蘭、桂花、紫薇、梧桐、白皮松、羅漢松、黃楊、雞爪槭等。為控制樹形不使枝葉過分繁密,宜常加修剪。此外還常以籐蘿類植物攀緣於白牆面,以破其單調,使有限空間綠意濃郁,並增加層次變化。如留園的“華步小築”小院內的爬牆虎,網師園撷秀樓後院的凌霄,王洗馬巷七號某宅書房一側牆面攀蓋的木香,廟堂巷壺園牆上的爬牆虎和絡石等都是較好例子。至於白牆前植月季、薔薇,開花季節更為绮麗奪目,在各園中也頗常見。。

  大空間內的植物配植,多采用樹形高大的喬木,使之在構成園林輪廓線,加強建築物之間的構圖聯系,劃分園內空間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拙政園中部池南起伏錯落的輪廓線,主要靠樹木與廳堂,曲廊、亭榭構成。留園中部靠池南的一株青楓,將低矮的綠蔭軒與高大的明瑟樓聯為一體。廟堂巷暢園由於園的空間較狹長,在池側和池南以高低不同的樹木分層配植,使園內空間層層深入,避免了一覽無余之弊。其次是以一種樹木作為主題間植其他樹種,如獅子林山上的白皮松,留園中部山上的銀杏及西部山上的楓林都能起主題作用。此外,用多種樹木交錯配植,疏密相間,也能增加景深層次,獲得良好的效果。

(三) 花木與房屋、山、池

  1.房屋附近的花木處理

  房屋附近的花木,除遮蔭、聞香與觀賞外,還能配合建築豐富景面構圖。如留園曲溪樓前的楓楊,拙政園遠香堂前的廣玉蘭,怡園藕香榭一側的白皮松等,無不對園景起著重要的作用。廳堂前後布置花木,宜選色、香、姿兼備者,為了不影響建築的外觀和采光,不宜多植,且大樹應與建築物保持一定距離。

  臨水的房屋,為了欣賞池中景物,臨池一面多不植小樹叢。建築前植少數花木,以不遮擋視線為佳,或在廊後植高大樹木作襯托之用。園中亭子,無論位於山上或水涯,必翼以樹木,不使孤立。配植方法大體有二種:一種是將亭子建於大片樹叢中,如留園西部的舒嘯亭,滄浪亭的山亭等;另一種是在亭旁植少數大喬木作陪襯,再配以低矮的花木,如拙政園的繡绮亭、獅子林的扇面亭等。  

  向外眺望的窗前多栽植枝葉扶疏的花木,在采光用的後窗外,為了遮蔽圍牆,每植竹叢或其他花木,綠意滿窗,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走廊,過廳和花廳等處的空窗或漏窗是為了溝通內外,擴大空間,便於欣賞景物,所以窗外花木限於小枝橫斜,一葉芭蕉,或幾竿修竹,半掩窗扉,若隱若現,富於畫意。

  2.山上花木的配植

  蘇州園林中的假山,其花木的選擇與配植多能與山的大小、形狀相稱。對於土多石少的假山,多半以較高大的落葉樹和較矮的常綠樹錯綜配植,構成山林的主體,其下配以較低矮的灌木叢,再下植箬竹或草花之類,以適當掩蓋山下疊石與池岸。自遠處眺望,整個山林,莽莽蒼蒼,青翠欲滴,山林內則枝葉相接,濃蔭蔽日,宛然如置身於真山中,拙政園中部二島和滄浪亭土山即有此意。所謂上中下三層樹木,不是全山一律如此,有時將灌木略去,或將箬竹略去,使二層與三層間互相交錯,成為有變化的構圖。使用此種方式的山林,樹木的種類自然較多。其中落葉樹的數量,往往超過常綠樹,為了發揮山林的自然風趣,樹木亦任其自由發展,使之負勢競茂,互相軒邈。

        對於石多土少的假山,為了顯示山石峭拔,不但樹下較少配植灌木與竹叢、花草,樹木的數量也較少,栽植亦較稀疏,如獅子林、怡園、留園及環秀山莊等都是如此。至於常綠樹與落葉樹的配合,往往隨意處理,不拘一式。如怡園與獅子林皆於山的主要一面植常綠樹,其後部用落葉樹襯托;反之,留園中部的假山,植落葉樹於主要一面,而常綠樹隱於西側。石壁上的樹,無論其下有無池水,每選擇姿態虬曲的松、樸或紫薇等。因這些樹木為了接受陽光,枝條向外發展,再加適當修剪, 自然斜出壁外,形成優美的形態。怡園池北的白皮松、留園中部的樸樹和拙政園遠香堂前黃石假山上的糙葉樹等都是如此。 3.水池旁的花木配植

  水池旁的花木配植,對豐富水面構圖起著重要作用。臨池房屋左右前後栽植少量形體較大和姿態富於變化的落葉樹與常綠樹,一方面作房屋的陪襯,同時可將不同體形的房屋聯成為一氣。例如網師園池周的樹木數量很少,但卻起了陪襯園景的良好作用。

  池的兩岸所植花木,其形體、色調往往互相變換,產生有節奏的對比。拙政園小飛虹北側的花木配植即是一例。

  池岸的花木,每以較大的落葉樹為骨干,配以各種較低的花木與少數常綠樹,由於樹冠自然外斜,往往構成婀娜多姿的優美形態。若池岸較高,則植下垂的迎春,探春,或以薜荔、絡石衍蔓石面,再上植萱草、玉簪花、蝴蝶花、鳳仙花、六月雪、秋海棠等,使與後面較高的花木產生層次對比。至於池岸路邊的花木配植,則以稀疏為宜,常間植幾株喬木或布置少許灌木,既可豐富池岸景面,又不遮擋觀賞視線,如拙政園中部二島間的通路與網獅園沿池的路邊花木配植就是采用這種手法。

  池中倒影,無論盛夏隆冬,霧晨月夜,或平澈如鏡,或微風吹拂,都可構成美麗的畫面,所以山下、橋下與臨水亭榭附近,一般不栽植荷花,即欲栽植,也要控制其生長。否則池水清澈明淨的特點,被破壞無余。睡蓮的花葉較小,且超出水面不高,最適用於小池。此外,拙政園水灣一角配植的蘆葦,亦能增加自然風趣(6—96)。各種水藻較少使用,僅配合魚類偶而點綴少許。

(四) 花 台、 盆 景

  1.花台

  花台在蘇州古典園林中運用甚廣,常見於廳前屋後,軒旁廊側,山腳池畔。不論用湖石或黃石疊成,形式都很自然,僅少數用磚石砌成規整形體。前者平面和立面都采用不規則的構圖,其上配植花草樹木,輔以石峰,石筍等成為一幅自然圖景,怡園鋤月軒(藕香榭)南的湖石花台是較好的例子。

  花台上常用的草花有芍藥、芭蕉、萱草、鳳仙花,雞冠花,蜀葵,秋葵,菊花、鸢尾(蝴蝶花),紫萼,玉簪,書帶草,虎耳草等。木本花木有牡丹、杜鵑、石榴,丁香,梅、海棠、山茶,天竹,蠟梅、繡球、紫薇、迎春、木香等。這些花木通常根據花期搭配,構成春夏秋冬四時景色。

2.盆景和盆栽

        盆景和盆栽也是蘇州古典園林中常見的觀賞內容,它們的靈活性較大,不僅可供室內陳設,還可作室外花木填空補缺之用。

        盆景的特點是能把自然界的真山真水或老樹的蒼勁姿態縮仿在小小的花盆裡,形成一幅幅有生命的立體風景畫。從形式上可分為旱盆、水盆、水旱盆三種。盆景在我國已有千余年悠久歷史,內容豐富,在蘇州古典園林中應用甚廣。廳前開闊的平台,往往不建花台,而置大小盆景,以供觀賞。網師園琴室前的庭院所置大盆景是花台的縮影,與周圍環境的配合甚為得宜。

  盆栽在廣義上屬於盆景一類,它是在盆或缸內栽植經過藝術處理的花木。盆栽中以樹樁最多,又稱之為盆樁,經過多年修剪攀扎等藝術加工,使其成為老樹的形象。這種盆栽植物一般樹干矮小蒼老,枝條虬曲,或於盆內點綴一二石塊、石筍作為陪襯。盆栽現在也通常列入盆景之內。

  此外,盆花與其他盆栽的觀果、觀葉類植物的使用也很普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