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金秋十月賞菊花

金秋十月賞菊花

日期:2016/12/14 19:13:33      編輯:古建園林

菊花,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等,是中國傳統名花。菊花不僅有飄逸的清雅、華潤多姿的外觀,幽幽襲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穎凌寒飙”、“秋霜不改條”的內質,其風姿神采,成為溫文爾雅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也被視為國粹,自古受人愛重。

“春蘭兮秋菊,傳葩兮代苞……”(屈原《九歌.禮魂》)春蘭高潔清雅,秋菊隽美多姿,是上古人民祭祀迎神的聖潔之花。

菊花不以嬌艷的姿色取媚於時,而是以素雅堅貞之品性見美於人。屈原汲汲於修養,“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秋菊之落英”為人格修養之佐餐。餐菊落英還曾引來詩壇一場有趣的公案。宋代王安石《殘菊》詩有“黃昏風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句,歐陽修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因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看。”向有“拗相公”之稱的王安石反唇相譏曰:“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之過也。”中國菊花品種之多,難倒了博學的歐陽修。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辭官歸田後的陶淵明,采菊東籬,在閒適與寧靜中偶然抬起頭見到南山,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這種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猶如千年陳酒,能讓人品味出無限韻味,人們從中獲得的文化快感湧動於心底千余年,這是中國文化人生存意義上的美學觀,一種生存哲學。於是,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

菊花的品性,已經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一,真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說:“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征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氣。東籬,成為菊花圃的代稱。“昔陶淵明種菊於東流縣治,後因而縣亦名菊。”(《花鏡.菊花》)陶淵明與陶菊成為印在人們心裡美的意象。

陶菊在歷代文人詩詞中都被人格化,或贊其品貌,或美其風神,或借以言志:朱淑真“寧可抱香株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黃花》);南宋鄭思肖“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寒菊》)她“不與百卉同其盛衰”(宋史正志《菊譜前序》),“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冷霜留晚節,殿歲奪春華”,一身傲骨,特別是“晚艷出荒籬”、“伴蛩石縫裡”(唐王建《野菊》)的野菊花,生命力更為旺盛。

菊花在九九重陽應節而開,所以有“節花”之名。“九”與“久”、“酒”諧音,所以,重陽除了賞菊、登高外,必飲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壽。宋李清照在佳節重陽日思念遠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填了一阕《醉花陰》詞函寄明誠,其中有“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風摧殘下的菊花還瘦,清麗高雅,文雅優美,透出脫俗的人格襟懷。

重陽賞菊自唐宋以來成為風俗,蘇州亦很盛。清顧祿《清嘉錄.菊花山》記載蘇州賞菊之俗:“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千盎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抬……或於廣庭大廈,堆疊千百盆為玩者,绉紙為山,號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明唐寅《賞菊圖》,畫面上二株長松,前後遙接,間以點點紅楓,寫出一片秋意。長亭坡間石上,二翁並坐,一人揚手欲語,一人穆坐似聆聽然。右側有石桌,羅列杯盤,一童生火,二童正料理品茗,另一童則捧瓶灌溉。數叢秋菊散植岸邊,以朱黃二色點出滿園金黃。塘邊巨巖用大斧劈,墨色上重下輕,墨氣蘊藉,以苔點攢簇石罅暗處,更顯蒼勁。遠處化去,僅在松顛微露峰頭,和色點出青峰三四,隱沒雲際。詩雲:“滿地風霜菊錠金,醉來還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載無人會此心。”

菊花在園林中不僅地栽、盆植,而且大量出現在建築小品和雕刻圖案上。菊花與蘭花、梅花和竹通稱為“四君子”。成為歷代文人畫家不倦的創作母題。宅園大廳裡陳設的清式太師椅靠背上,往往是四把椅子一套,其中就有靠背上分別雕刻著“梅、蘭、竹、菊”圖案,象征著四君子,以映襯人物。古代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常常成為組合圖案中的吉祥符號,如菊花與喜鵲組合表示“舉家歡樂”,菊花與松樹組合就成為“益壽延年”的象征等,園林漏窗也不乏菊花圖案。

菊花華麗、閒寂的風度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貴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長期成為日本皇室的象征,平安朝的宮廷貴族、文人墨客仿效中國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賦詩探韻,酒為菊酒,杯為菊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抒發出的歸隱情趣,也引起不少古代日本人的共鳴,他們在園林中廣植菊花,以營造野趣。在江戶初期畫家菱川師宣所畫的《余景作庭圖》中,有一園畫滿菊花,並注明:“此名為菊水之庭……池之周圍結菊籬以植菊,以陶淵明之詩心而作。”

菊花能卻老延齡。據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南陽郦縣有甘谷,谷水甘美。其山有大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復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天。菊花輕身益氣,令人堅強故也。”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百草經》列菊花為百草上品,名醫陶弘景說菊花主治“風眩,能令頭發不白”。中醫把菊花看作為一種神經強壯藥和清涼解熱藥,認為它對防治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清膽固醇過高症等,有很好的療效,對胸悶、心悸、氣急、頭暈、頭痛、四肢麻木,以及感冒、喉嚨疼痛等緩解效果明顯。《澄懷錄》載:“秋采甘菊花,貯以布囊,作枕用,能清頭目,去邪穢。”菊花還是空氣“衛士”呢!

文人愛菊、種菊蔚為風氣,歷史上藝菊專書近40種,宋劉蒙、史正志《菊譜》、范成大《范村菊譜》,明黃省曾《藝菊書》、陳繼儒的《種菊法》,清陸廷燦的《藝菊志》等。

陳淏子的《花鏡.菊花》總結道:“菊有五美:圓花高懸,准天極也;純黃不雜,後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貞質也;杯中體輕,神仙食也。” 《蘇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