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磻溪村:千年古村 革命熱土

磻溪村:千年古村 革命熱土

日期:2016/12/14 17:41:51      編輯:古建園林

曾經輝煌的古街道如今已經荒廢

曾經輝煌的古街道如今已經荒廢

皇帝敕封的“節孝”匾額還保留在這座清代的古民居裡

皇帝敕封的“節孝”匾額還保留在這座清代的古民居裡

精美的門窗雕刻

精美的門窗雕刻

    這裡是福安、周寧、蕉城往來的交通要道,這裡有著大小鵝卵石鋪就的古街道,這裡的清代古民居極富當地特色,這裡曾是一塊紅色的革命熱土……

    歷經數百年風霜,曾經的輝煌,給磻溪村留下了不少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磻溪的水依舊緩緩地流淌著,從從容容,磻溪的人也在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村中古街曾擁有124間店面

    剛到溪潭磻溪村,記者就被村口那錯根盤結的籐蔓所吸引。一根根粗壯的籐蔓從沿溪的樹上垂掛而下,左右勾連,結成一個個的“秋千”,一個小男孩正怡然自樂地坐在“秋千”上玩耍著。密密的枝葉連成綠蔭一片,趕走絲絲暑意,幾個小孩在樹下惬意地嬉戲。

    “這是村口的‘風水樹’,其他地方的‘風水樹’不是樟樹就是榕樹,高大,挺拔,但是我們這兒的‘風水樹’比較別致,就是這臨溪的籐樹。”磻溪村的文化管理員劉成華道出了籐樹的淵源。

    沿著潺潺的小溪,劉成華帶著記者到了村裡。耳邊還是那潺潺的溪水聲,展現在面前的卻是一條寧靜的古街。磻溪是蕉城、周寧和福安三地的交界處,公路未通之前,是三地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在溪邊古街道上,大大小小排列有序的鵝卵石,組成一條古時的“官道”,綿延近千米,承接著南來北往的商人們。官道兩旁木板建成的店面一間連著一間,沿街建成的雨亭廊裡長廊木凳一條接著一條,供來往的人們歇息納涼。據說,最輝煌時,這裡曾有124間店面,其中78間雜貨店,24間魚貨店、11間殺豬店和11間染布店。

    如今,這裡的古街已鮮有人走動。由於台風等影響,這些殘存在小溪邊的舊店面及雨亭廊瓦片已經多處脫落,逐漸荒廢,原本供納涼用的長廊木凳上也曬滿了村民們收獲下的花生。路旁也長滿了青草。透過這古舊的板壁、寂寞的石徑,透過老人們佝偻的背影和小孩忘情的嬉鬧,依稀的是歷史的蒼涼。

    革命熱土成就段段佳話

    沿著磻溪旁的是革命老媽媽潘玉球的故居,也是葉飛的舊居。如今,這裡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是這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古宅,曾是閩東革命事業中的聯絡站,掩護了許多革命先輩。它的主人則為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1932年8月至1934年6月,葉飛、施霖、曾志、陳挺等同志以磻溪為中心,建立下西區紅色根據地。而潘玉球家就成了革命掩護點,她和丈夫劉墨林賣地捐款支持革命,同時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戰士。

    1933年仲夏的一個傍晚,一支國民黨軍隊得知葉飛同志在潘玉球家的情報後,突然包圍了老屋。葉飛迅速穿過大廳旁的一房門跑至廚房,而敵人則隨後追捕。由於整個房子已被國民黨軍隊包圍,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膽識過人的潘玉球靈機一動,將葉飛藏入水缸中。當國民黨士兵竄入廚房時,潘玉球就像往常打水煮飯一樣,十分從容地從水缸內提出一桶水,倒入鍋中開始燒水煮飯。如此鎮定的表現讓國民黨士兵絲毫都沒察覺到,要追捕的人竟然就在眼前的水缸內。就這樣,潘玉球幫助革命先輩有驚無險地躲過了敵人的追捕。

    “劉墨林、潘玉球夫婦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救了葉飛,之後,葉飛還拜潘玉球夫婦為義父母。解放後,葉飛、陳挺等人還多次看望潘玉球老人。”劉成華說道。

    著名的“左聯”愛國作家劉宗璜也是土生土長的磻溪人。1915年劉宗璜就出生在磻溪一座幽深的老屋。1933年他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加盟後任大夏大學“左聯”小組負責人,經常與進步同學馬子華、田間等開展“左聯”布置的飛行集會、游行示威等活動,還兼辦了滬西一工廠的工人夜校,培養工人通訊員,並先後發展周而復、洪遒等參加“左聯”,壯大了“左聯”的組織。這一時期,他響應“左聯”文學大眾化的號召,從事大眾化詩歌的寫作,發表了《北風歌》、《雪下面的春天》、《灰色驢》等作品。他回福安後還秘密參加革命活動,成立“福安臨時治安協會”,積極籌備糧草,支援游擊隊,迎接大軍解放福安。

    磻溪的靈山秀水養育了這位才華橫溢、風流倜傥的才子。如今,斯人已逝多年,村中他的故居也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陳舊,但村裡人都不會忘記這裡曾走出過一位“左聯”愛國作家劉宗璜。

推薦閱讀:

江西上猶縣園村

永康厚吳村 春色已過頹牆來

安徽靈山古村落

永嘉嶼北古村

革命老媽媽潘玉球的故居

革命老媽媽潘玉球的故居

小男孩正怡然自樂地坐在“秋千”上玩耍著

小男孩正怡然自樂地坐在“秋千”上玩耍著

6根北宋遺留下來的石柱依然伫立在千年古剎興慶禅寺的門口

6根北宋遺留下來的石柱依然伫立在千年古剎興慶禅寺的門口

    充滿古韻的清代民居

    磻溪不僅是革命的熱土,還是個充滿古韻的村落。村內一幢幢富於地方特色的清代古民居為人們呈現出了一個古色古香的景象。

    在劉成華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村街北側的一座民宅,雖然經歷了200余年的滄桑,但宅院高大的門樓依然光彩照人,華麗無比。門樓兩邊,是青磚砌就筆直的高牆。“這樣的虎頭牆老屋才有。虎頭牆起到防火的作用,刮大風時也可以保護宅頂上的瓦片不被刮飛。”劉成華依次為記者介紹道。這座老房是清朝當地一位大財主所建,樓檐下方的匾額寫著“節孝”二字,上面飾有“雙龍戲珠”的泥雕。匾額兩旁,依次是泥塑人物、“馬頭”裝飾和“蛤蟆”的雕塑,左右對稱。

    記者注意到,雕刻的蛤蟆只有三條腿,與平常見到的蛤蟆極為不同。“傳說蛤蟆原本就是三條腿的。這兒的蛤蟆還有一個作用,下雨時,宅裡外牆的水將全部匯集一起,最終從蛤蟆的嘴裡排出,形成‘蛤蟆吐水’的獨特景象。”劉成華為記者解惑道。

    進了宅院的大門,可以看到廳堂上方高懸著兩面匾額,上面分別雕飾著“淑德流芳”和“有梁孟風”四個大字,華美、高貴,和門樓的“節孝”二字一樣,顯然都是為了表彰這座大宅門裡的女主人。此時回身再看門樓,樓脊的內側是畫滿精致的人物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從中躍出。雖然歷經200多年的風雨,作品顏色依然十分鮮艷。

    除此外,大宅院的門窗有許多精美的木藝雕刻,許多地方還采用高難度的“镂空”工藝。門窗上除了一些花鳥圖案的雕刻外,還有刻畫有諸如“桃園三結義”、“木蘭從軍”、“八仙過海”等許多故事和民間傳說。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精美的藝術已經有多處出現破損。屋主告訴記者,許多門窗已被小偷偷走。從90年代至今,大宅裡已經遭小偷光顧七次,被偷的地方現在只能用木板遮擋。

    這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大宅院不但規模恢弘富麗,而且設計獨特。最讓人稱奇的是整座宅院正房的板壁都是夾層的,外看也是木板牆壁,但實際夾層中間是磚砌的。用手指輕敲這樣的板壁可以聽到清脆的聲響,與敲在普通木板上沉悶的聲音截然不同。這樣的設計不僅冬暖夏涼,還可以防火隔音,可謂獨具匠心。

    類似這樣富有特色的古民居磻溪村還有20多座,一座座向人們昭示著,這個村落曾經有過的輝煌。

    千年古剎曾盛極一時

    在磻溪村的西北處還有一座興慶禅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的建築雖是清代重修,但寺前的6根碩大的石柱卻是宋代的遺物。

    據民國版《福安縣志》記載,張則仁信士於北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秉心將所開置田土、房屋、山林等捨與常住,額名興慶寺。”此為興慶寺建寺之始。此後,“興衰不斷,明成化間,香火特旺”,殿堂增建,僧侶雲集,佛幢高聳,盛極一時。

    寺裡的住持告訴記者,興慶寺坐落在“蓮花心”,前後左右的山峰像蓮瓣圍繞著興慶寺。由於歷史資料欠缺,寺院的歷史沿革如今已經難以追尋,但從寺院建築遺址、文物,以及相關傳聞,仍可揣度昔日宏偉建築和興盛狀況。相傳旺盛時期,住僧眾多,田租綿延數十裡。

    悠悠千余載,興慶寺遺留的古跡只剩下石柱、石馬槽、石門墩等。巨碩的石柱每根就有4米長,2.3米圍,底部較粗,越往上略微顯細。興慶寺始建時共有8根石柱,但寺廟在重修時有2根被壓在了牆下,如今伫立在寺前的石柱只剩下6根。

推薦閱讀:

江西上猶縣園村

永康厚吳村 春色已過頹牆來

安徽靈山古村落

永嘉嶼北古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