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繁峙巖山寺壁畫欣賞
日期:2016/12/14 10:56:12   編輯:古建園林巖山寺原名靈巖寺,位於五台山以北繁峙縣境內,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年)。這座規模不算太大的古寺與佛光寺一樣,也屬於台外寺院。
巖山寺原名靈巖寺,位於五台山以北繁峙縣境內,創建於金正隆三年(1158年)。這座規模不算太大的古寺與佛光寺一樣,也屬於台外寺院。
說起寺觀壁畫,有一句俗話:南有永樂宮,北有巖山寺,可見巖山寺壁畫與永樂宮齊名。其實,巖山寺和永樂宮的壁畫也是各有所長。巖山寺壁畫的規模遠沒有永樂宮那麼大,只有文殊殿內約90平方米。但是,巖山寺壁畫比永樂宮壁畫更久遠,為金代壁畫。特別是巖山寺壁畫上面還有題記,注明創作年代為金大定七年(1167)以及作者王逵。王逵是金代宮廷畫師,當時已經68歲。
這位年過花甲的畫師,用他那犀利的筆鋒和娴熟的畫技,以傳說中的佛傳故事為題材,描繪了一幅極為難得的古代宮廷和社會生活圖。雖然歷經了八百五十個寒暑,這些壁畫依然鮮活明艷,光彩照人。壁畫分布在大殿四壁,西面的壁畫描繪了釋迦牟尼的生平;東壁講述的是養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繪制了一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難,羅剎女營救他們的生動畫面;南壁繪有樓閣人物和供養人像。
畫面中那頭戴冠冕、身著長袍的王子,伺列階下的文武官吏,焚香祈禱的王後,手執團扇的宮女,或威嚴、或肅謹、或端莊、或俏麗,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古代宮廷生活圖。
再看那馱物的驢子和它的主人,還有那嬉戲玩耍的兒童,個個姿態自然,神情逼真,仿佛就要從畫中走出來。又是一幅多麼和諧的古代市井生活圖。
還有一座構思精巧的水磨坊,畫面中每一個細節都繪制的那麼精確,可以說是宋、金時期我國北方農村生產活動的一幅真實寫照。
酒樓市井,說唱賣藝者,倚欄賞景者;這些或推車,或挑擔,或手提,或擺攤的小販;這些撐傘的,捧鳥籠的,提著魚的,也許都是凡夫俗子,但讓你感到置身於熙熙攘攘的古代鬧市之中。簡直就是一幅畫在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有趣的是壁畫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無論帝王將相、宮妃才女、小農工商,還是宮廷樓閣、磨坊酒肆、旗仗車輛等,都是北宋社會的形制。壁畫完工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這時北宋王朝已經覆滅40年了。作為金朝宮廷畫師的王逵,一定是以繪畫的方式表現了他對大宋王朝的懷念之情。
壁畫中各種人物有著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動作,不同的神態。這是天上還是人間?他們是神還是人?應該說他們是人格化了的神,也是神化了的人。
壁畫中各種建築圖案幾乎占據了畫面的一半。它們或建於水上,或置於城中。既有豪華宮殿,也有海市蜃樓。樓閣、古塔、商店、作坊、民居各類建築應用盡有。
建築中的階級、勾欄、柱額、斗栱、脊飾、鸱吻無所不備,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畫面中的古代建築透視准確,布局嚴謹,裝飾華美。不僅體現了畫師高超的畫技,也展示了宋、金時期建築科學取得的輝煌成就。
巖山寺壁畫無疑是我們研究宋、金時期的歷史、社會、宗教、建築、美術的珍貴資料。
(來源:網易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