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最早的私家園林——古鳳池園

蘇州最早的私家園林——古鳳池園

日期:2016/12/14 17:13:01      編輯:古建園林

 

   沿著平江路朝南走,可看到小河對面、鈕家巷和肖家巷之間,有一條古樸幽靜的沿河小巷,路面全都用青磚扁砌而成。轉角處一塊班駁的路牌寫明,這條小巷叫“鳳池弄”。別小看這條窄窄的巷子,它旁證了蘇州最早的私家園林———古鳳池園一段神秘曲折的歷史。而位於鈕家巷西首、即將試點修繕的潘世恩故居,就是古鳳池園的一部分。西起臨頓路,東至平江路的鈕家巷,全長410米,寬5.6米。鈕家巷古名“藍家巷”,《宋平江城坊考》稱,宋代藍師稷曾居此而名;又名“銮駕巷”(康熙年《蘇州府志》有記);後名“鈕家巷”,據說巷內曾住有鈕姓狀元,因而得名,流傳至今。

    最早的私家園林

    遠在周宣王時,蘇州已有宅第園林的記載。公元前789年(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對東南淮夷用兵,吳國生怕淮夷兵敗逃過江來或從海上入境,趕緊設兵防備。當時駐守吳地的是王室貴族吳武真,其駐所就在鳳池。《宋平江城考》引韓洽《重修張武安君廟碑》說:“夷考鳳池,始於周宣王時,有鳳集於泰伯十六代孫吳武真家,故名。”鳳凰是神話裡的飛禽,誰也沒有見過真的,可能是古人常把羽毛斑斓的野禽當作了鳳凰。所謂“鳳集”,應該是指常有漂亮的野禽飛來。這也說明當時的蘇州地區,多沼澤水泊,屬於尚未開發的蠻荒地帶。

    作為泰伯的第十六世孫,當年武真在其駐地,即現在的鈕家巷一帶,建宅立園、植樹栽花,並在園內築有池沼,這處園池就叫“鳳池”,意在招引更多“鳳凰”翔集。由此推論,當時的園景已相當可觀。第宅園林與帝王苑囿大不相同,它是在滿足私人起居生活的前提下,主人在自己宅院中,尋求自然山水之趣,獲得精神上愉悅的一種生活態度和園林創作。可以說,這是蘇州最早的私家園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兼具起居和游賞功能的園林創作,應運而生,私家園林逐漸得到了發展,特別是經過魏晉南北朝社會文化的嬗變,產生了蘇州園林特有的文化含義。

 

    顧汧重修鳳池園

    武真宅第雖然在千百年的歲月輪回中,逐漸湮沒,淪為了普通民居,但人們一直沒有忘記“百鳥之王鳳來臨”這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仍將古代鈕家巷一帶稱為“鳳池鄉”。有記載,在唐宋時期,就把現在鈕家巷一帶的行政區域,劃為鳳池鄉。一直到了清初,鳳池園才得到重修。

    康熙年間,宰相顧汧辭官回歸故裡,他購下了含武真宅第原址在內的大片宅第,進行重修。顧汧,字伊在,號芸巖,長洲(今蘇州)人,清順治三年(1646)出生在平江路雪糕橋附近的一戶讀書人家。顧汧自少勤學能文,27歲時考中康熙癸丑科二甲第一名進士,歷任禮部右侍郎、河南巡撫等官。康熙三十四年(1695),顧汧致仕返回故裡後,就在老宅附近鈕家巷內,購得這片舊宅第,當年為顧月樵的“自耕園”舊圃,並大事增飾,擴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新園,正式題名為“鳳池園”。據說其規模之大,占了鈕家巷大半條巷子。

    顧汧對“鳳池”似乎情有獨鐘,不但在鳳池鄉裡建造了一座鳳池園,還把自己的十六卷詩文集,也題為《鳳池園集》。顧汧造鳳池園的目的,當然首先是為自己歸隱後頤養天年,提供一個理想的天地,但也有追攀拙政園之意。他曾在詩中寫道“知是昔賢歌詠地,風流今日許追攀”,袒露了他對拙政園的向往。故顧汧所精心營構的鳳池園極大,池亦頗廣。園門題額為“日涉”。園中石徑逶迤,梧桐蔭布,四時野卉,紛披苔麓。有著賜書樓、洗心齋、撷香榭、岫雲閣、抱撲軒、康洽亭、梅嶺、曲溪等十景。雖然鳳池園如今已幾近消失,但從顧汧寫下的吟詠園景的詩文中,依稀可以想象鳳池園當年的勝景,也的確有許多可以媲美拙政園的地方。

    鳳池新園落成後,顧汧首先享受了山水之樂,過上了悠閒自得的生活,同時也吸引了四方名士到此游觀雅集。造訪鳳池園的名流中,就有當時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即江蘇巡撫宋犖。顧汧是蘇州人,但在宋犖的家鄉河南當巡撫;宋犖是河南商丘人,卻在蘇州當江蘇巡撫。兩人之間的這種有趣的對應關系很可能成為加深彼此交往的紐帶。此外,兩人都好治園圃。宋犖撫蘇十四年,以清節著稱;他沒有在蘇州營構私園,卻在政務之暇主持重建了滄浪亭,奠定了今日滄浪亭布局的基礎。顧汧還有一位好友韓菼,就住在南顯子巷,與顧汧是近鄰。韓菼也是康熙癸丑科進士,和他是同榜,兩人在鳳池園內時有詩文唱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