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深山中的川南古民居“活化石”

深山中的川南古民居“活化石”

日期:2016/12/14 17:53:12      編輯:古建園林

莊園一角

莊園一角

    高嶺王氏莊園位於川滇交界處的高縣可久鎮的群山環抱之中,曾經占地數十平方裡,良田阡陌,溪流縱橫,桢楠成林,風景秀麗。山莊的三處主要建築群依山而建,中西合璧,風格迥異,被譽為一處不可多得的川南古民居“活化石”。在2007年4月10日通過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單位,今年2月高嶺村被評為宜賓市“最具魅力的古村”。

    早聽說高縣可久鎮高嶺村不僅有建築規模宏大而且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王氏莊園,還有罕見的百年古樹大桢楠、氣勢非凡的古墓,神往已久卻始終沒有成行,近日,記者終於有機會前往。

    雖然天公不作美,蒙蒙細雨下個不停,但絲毫沒有沖淡記者一行前去探究的興致。高嶺村海拔800余米,距可久鎮場鎮10公裡左右,鄉村水泥公路在連綿的群山中蜿蜒盤旋。沿途竹木繁多,茶園成片,山間雲霧缭繞,宛如人間仙境。

    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

    據當地人介紹,高嶺王氏莊園原有魚池灣、漆樹咀、棬子坪、強子上、祠堂灣、老房子、一把傘、黑風嶺等八座大房子,均系清代所建。1958年高縣修建蘇灘電站需要大量的條石,因高嶺王氏莊園全是石木結構,有大量的條石可取,修建者就到高嶺拆房子。那時交通不便,又沒有機械化設備,沉重的條石全靠人工搬運,一塊條石多則要32人抬,最少也要16個人抬。從高嶺到蘇灘一路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像“螞蟻搬家”一樣,耗費了不少人力。結果,蘇灘電站因故沒有修成,而祠堂灣等五座莊園卻已全部被拆毀。由於“黑風嶺”、“老房子”、“一把傘”當時分別是五星公社、商鋪醫院和學校所在地,主體建築才得以保留。“一把傘”雖已殘缺不全,但由於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起就是高嶺小學所在地,高縣教育局曾多次撥款進行維修,所以在現存的三所莊園中保存最好。

    “一把傘”建在一處山坡上,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穿斗木質結構的城堡式四合院,大門(當地村民稱“朝門”)開在正房的右側方,依山而建的石砌圍牆高大堅固和大門相連,把整個莊園圍在大門裡面。圍牆上根據地形而設置的內寬外窄的射擊孔至今猶存。

    二門兩旁的石柱上,镌刻著一副對聯:烏衣巷內冠裳古,綠野堂前草木新。橫額是:望重江東。字為柳體,寫得剛勁有力,據說是該莊園主人親筆書寫。門楣上雕刻的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不知典出何方。在二門石柱兩側牆上各鑲嵌了一個外正內圓的彩色裝飾物。

    據在高嶺土生土長的退休教師羅正明告訴記者,他曾聽老輩人說過,那是“洋玩意兒”,是西方國家用於裝飾教堂的彩色瓷窗棂。西方建築材料和傳統石木建築結構相結合,這在川南民居中是極其罕見的。

    記者沿石台階而上,跨進二門,就進入了四合院。四合院房屋高大,分為上下兩層,據說樓上樓下共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院內走廊寬、天井大,高嶺小學近200名師生集會和學生課間操都能在院內進行。二門正對面是一排正房,開間為明五暗七,中間是堂屋,花格窗棂、格扇門,“三關六扇”的堂屋門使堂屋顯得莊嚴典雅。正房左右是對稱的耳房,與正房相對的是下廳,這些結構開間都與正房一致。院內木質的窗棂、枋額、斜撐上都雕刻著造型輕盈明快的精美圖案,整體裝飾風格簡潔大方又不失文雅,毫無故作和粗俗的痕跡。偌大一個四合院居然沒有用一顆鐵釘,全由木料相互銜接而成,經歷了百余年的風雨侵蝕依然非常牢固,古代建築工人高超的技藝不得不讓人為之折服。

    羅正明說,這座四合院的正房和兩邊耳房後面都有廂房,被拆的兩座碉樓就建在正房後面廂房的兩端,和“黑風嶺”、“老房子”的碉樓一樣,都是五層,四面有槍眼,為防匪之用,下面四層用石頭砌成,頂上一層為穿斗式木質結構,屋頂四角均為鳌角,氣勢雄偉。可惜都已拆掉,僅剩斷壁殘垣,浮想聯翩之余,不禁讓人為之扼腕歎息。

推薦閱讀:

古鮀東:早於汕頭的文化古村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山西張壁村

長沙洪江古城的落寞與繁華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建德新葉村

古色古香的雕花

古色古香的雕花

    “一把傘”西側下行不到100米,就是另一所王氏莊園“老房子”。條石砌成的大門和殘存的半截碉樓高大堅固,門用堅實的木材做成,厚達數寸,門旁防衛的槍眼依然完好無損。“老房子”建築風格及布局與“一把傘”相似,但規模小得多,目前僅存正房和左右兩邊耳房,其木刻裝飾在“破四舊”中已損毀贻盡。從風雨對其木柱、條石等建築材料的侵蝕風化程度看,其修建的年代應該較“一把傘”早。

    “老房子”左側幾米遠的地方,便是幾株形如巨傘的桢楠樹。據有關部門測算,這些桢楠樹樹齡已達400年以上,最大的一株樹圍超過6米,要四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圍住。省相關部門已於1980年對這些古樹立標保護,以供游人觀賞。據說這些桢楠樹是王氏先祖所栽的“風水樹”。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唯有這些經歷了數百年風風雨雨的古樹,默默地見證王氏家族的興衰榮辱。

    穿過桢楠林,前行100多米就是“黑風嶺”。“黑風嶺”也建在一處山坡上,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和布局與“一把傘”極其相似,大門兩側的石柱上也刻有一副對聯:槐第甫成,堂構從新臨福德;罔川世肇,門庭依舊萃祯祥。門楣镌刻有“大夫第”三個大字。院內天井全由石板鋪成,整個院落裝飾講究,布局嚴謹,雕刻工藝精湛,窗棂上雕刻的山水、船舟、樹木等維妙維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風格典雅端莊,是勞動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結晶。

    走訪中,記者發現,與江安縣夕佳山古民居、高縣沙河鎮謝家民宅等川南民居成片相連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的是,高嶺王氏莊園朝門堅固、房屋高大,都有雙碉樓,各自獨立又彼此遙相呼應,可以相互提供支援;風水講究,大門均開在正房的側面,二門才正對正房堂屋,建築水平高超,雕刻工藝精湛,是難得的民間文化藝術珍品。

    眾說紛纭的王氏家史

    由於古民居王氏的後裔散居海內外,又無確切的文字記載,對王氏發家史民間一直眾說紛纭。流傳得較多的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王氏祖宗是湖廣麻城縣人,早在明朝就隨軍為官來到四川省,先後在敘州府(宜賓)、高縣做過事,清朝建立政權後,王家祖先便脫離軍政到可久鄉趙家溝定居。那時四川因連年戰亂、災荒和瘟疫死了很多很多人,許多地方都荒無人煙,可以插桿為界,劃地據為己有。王氏祖宗因此比後來“湖廣填四川”來的人多占了很多土地和其它財物,成為富甲一方的豪門望族。

    還有一種說法是,王家祖宗曾是做芝麻的生意人,有一年運了許多芝麻去敘州府(宜賓)賣,雙方講好價錢後,約好在晚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買方喝了酒,誤把金元當成銅元給了王家祖宗,王家祖宗將錢拿到棧房打開一看,不是銅元,全是金元,害怕買家發覺來找,於是立即租船渡過金沙江連夜趕回家。王家從此不再做芝麻生意,用這筆橫財買田置地,很快成了全縣收租最多的大地主。

    到底哪一種說法的可信度更高,後人不得而知。但無論何種說法,都能看出王氏確實是家財萬貫,富甲一方的地主。

    古墓在“黑風嶺”的後山,是王正一夫妻合葬墓。墓前青石修建的四柱雙層牌坊高大氣派,雕有石獅數只;墓碑完好無損,碑文之一有“皇清例贈修職郎王公諱正一府君之墓”字樣;墓志上的字因風化已模糊不清,但仍能辨認“王公先祖楚黃麻邑人也,公學富五車,乃投筆從戎,援例修職郎,抵御外辱……”的字樣,從斷斷續續的字裡行間中,我們對墓志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王正一祖籍湖北麻城縣,先祖湖廣填四川時入蜀,在慶符縣可久鄉定居。王正一自幼聰敏好學,飽讀詩書但命運欠佳,屢屢受挫之後投筆從戎,後來提升為修職郎(清朝官職、正八品),其從軍的年代參加過戰爭,因軍功突出得到朝廷獎勵。

推薦閱讀:

古鮀東:早於汕頭的文化古村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山西張壁村

長沙洪江古城的落寞與繁華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建德新葉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