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明珠鳳凰古城
日期:2016/12/14 17:54:30   編輯:古建園林 鳳凰古城是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沱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游緩和,可以看到柔波裡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裡,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陳斗南古宅院
鳳凰古城陳斗南宅院位於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後進組成,為四水歸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牆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府,陳宅出了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斗南將軍(1886-1931),1924年-1925年間與賀龍為湘西巡防軍同僚,關系密切。1926年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間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時在鄂南、湘北鬧革命受挫來湘西,陳渠珍委派陳斗南支援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1931年患惡口瘡搶救無效,病故於漢口醫院。
田家祠堂
田家祠堂位於沱江北岸的老營哨街,為時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的鳳凰籍苗族人士田興恕率族人捐資興建。民國初,湘西鎮守使、國民黨中將田應诏(田興恕之子)又斥巨資最後修建完工。這是一處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築群。有大門、正殿、戲台和20多間屋宇,並有天井、天池、回廊,還設有“五福”、“六順”兩門。
祠堂大門前有有六級用紅砂條石砌成的扇形台階。階前,有一塊較寬的空坪。大門左中右三間,中間大門呈八字形,兩邊次間均為青磚砌就,有石象一對,石鼓一雙,極具氣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構架,硬山頂,高、深、面闊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為石鼓,貓拱背山牆,正殿門前砌青石台階,氣勢恢宏、莊嚴雄偉。
廻龍閣吊腳樓群
廻龍閣吊腳樓群座落在古城東南的廻龍閣,前臨古官道,後懸於沱江之上,是鳳凰古城具有濃郁苗族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之一。該吊腳樓群全長240米,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如今還居住著幾十戶人家。吊腳樓群的吊腳樓均分上下兩層,俱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斗式木結構,具有鮮明的隨地而建特點。上層寬大,下層占地很不規則;上層制作工藝復雜,做工精細考究,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桿及門窗;下層不作正式房間,但吊下部分均經雕刻,有金瓜或各類獸頭、花卉圖樣。上下穿枋承挑懸出的走廊或房間,使之垂懸於河道之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沱江跳巖
沱江跳巖位於鳳凰古城北門外沱江河道中。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舊時是東北向進出鳳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沱江跳巖清末曾被洪水沖壞。為方便百姓進出,乃在原址上游20米處修一石墩木橋,也稱“跳巖”。該“跳巖”全長100米。15個巖墩依次橫列在沱江河床上。巖墩均用紅砂塊石修砌,墩與墩之間相距5米,上面用木板搭鋪,木板再用鐵鏈捆牢,固定在河兩邊的鐵樁上,防洪水沖走。辛亥革命鳳凰光復起義、解放戰爭,部隊都是以此為主要通道向城內發起進攻。
推薦閱讀:
梁思成故居被拆引熱議 林徽因的預言被言中
承德皇家寺廟中修建最早的溥仁寺有望對外開放
外媒關注梁林故居遭維修性拆除
委員建議采取捐獻冠名等方式投入古建築和古村落保護
推薦閱讀:
梁思成故居被拆引熱議 林徽因的預言被言中
承德皇家寺廟中修建最早的溥仁寺有望對外開放
外媒關注梁林故居遭維修性拆除
委員建議采取捐獻冠名等方式投入古建築和古村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