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雪峰湖省級地質公園
日期:2016/12/14 17:38:30   編輯:古建園林 雪峰湖地質公園地處湖南湘中安化縣西部,崀山國家地質公園與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之間,區域面積692.6平方公裡,是湖南省益陽市唯一的省級地質公園。
公園境內層巒疊嶂,怪石林立,溶洞密布,森林植被古樸原始,地層出露完整,構成了集山、水、林、瀑、峽、洞為一體的奇特秀麗的自然風光。已被探明的大小溶洞有近200個,堪稱為世界“洞穴寶庫”。洞中巖溶景觀十分豐富,地下暗河、天坑、巖溶窪地、漏斗、天生橋等巖溶地貌類型發育齊全。龍泉洞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洞有勝景,宛若地下龍宮。洞內的石筍、石柱、石幔、石花、千丘田等巖溶景觀更是千姿百態,應有盡有。尤其是天下第一細長的石鐘乳鵝管(長2.08米)以及神秘的“倒掛金鉤”、放射狀石鐘乳、瑰麗的珊瑚狀石花、石針為世之罕見。這些景觀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鬼斧神工般地塑造出似物、似人、似鳥獸等形態,栩栩如生。置身洞中,猶入仙境,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篆刻於龍泉洞入口處的楹聯“洞中有洞洞連洞洞洞百態,景上有景景勝景景景千姿”淋漓盡致地表述了溶洞中的絢麗景色。
園內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已命名的地質遺跡景點有472處,多處出露的震旦紀冰碛礫泥巖,經國內外專家聯合考證後,指出該冰碛礫泥巖可與澳大利亞冰期對比,是研究早震旦世古地理和古氣候的重要區域。園區以留茶坡、探溪、煙溪、小煙溪等地命名的標准地層剖面,是湘中地層分區在地層劃分對比時所必須采用的巖石地層單位。板溪群五強溪組淺變質石英砂巖層面浪成波痕,沿公路旁側連續出露達1萬余米,罕見至極。園區在10億年漫長的地史期中,經歷了自武陵期至喜馬拉雅期的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復雜多變的構造應變圖象,並伴隨有基性、中酸性巖漿的侵入,在物理和化學風化特別是流水的侵蝕、剝蝕、溶蝕作用下,形成現今豐富多彩、令人神往的多種地質遺跡景觀和地貌景觀。
雪峰湖的水體資源豐富,地表水以資江為主,以九龍池、黑水池、觀音池等山頂天池為點綴。特別是人工湖泊柘溪水庫,水體面積達85平方公裡,延綿56公裡,壩高180余米,水面寬窄不等,最窄處僅數10米,最寬處達2000~3000米,庫岸線彎曲甚大,總體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微風吹拂,碧波萬頃,泛起道道白色漪漣,遠望孤島點點,漂於天際。庫岸奇峰異石,植被豐茂,青翠欲滴。藍天、綠樹、碧水構成了渾然一體的秀麗自然風光,有“湖南千島湖”之稱。雪峰湖地質公園地處“梅山文化”發祥地的安化縣,以“梅山文化”為底蘊的各種人文景觀構成了本園的人文特色,是梅山文化民情風俗的一個縮影。
眼下,美國人正不遺余力地為發展可再生能源掃除最大的障礙——建造商業規模風電廠或太陽能電廠等所需的場地。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把目光瞄向了褐地重新利用,其中就包括成百上千的廢棄礦井、垃圾填埋廠、工業廠區等。
褐地上的新芽
8年前,伯利恆鋼鐵公司位於紐約拉克萬納市的工廠關閉之後,幾千工人隨之下崗,留下的只有一塊被污染的土地和殘破不堪的景象。但2006年,當位於伊利湖畔的煉焦爐靜待生銹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風力渦輪機在這片位於布法羅郊區、占地30英畝的土地上奇跡般冒了出來。
今天,在名為“鋼鐵風力項目”的規劃下,位於這片土地上的8台風力渦輪機已經能夠生產足夠的清潔、綠色的能源,滿足紐約州西部6000個家庭的日常用電需求,而且這些高400英尺的風車已經成了當地的一個地標,一道風景線。這一成就讓開發商們更有信心。已經有公司,如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第一風力公司、BQ風能公司准備在這裡再建6座風車,用來發電。
拉克萬納市的居民也非常樂意看到風力渦輪機在自己家鄉落戶。城市的開發總監拉爾夫·米蘭達就表示,整個拉克萬納市會全心全意地歡迎這一項目。目前,奧巴馬政府正加快步伐,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更多、可以被重新利用的被污染填埋廠、廢棄礦井,用來新建風電廠、鋪設太陽能電池陣、修建地熱能電廠等。“鋼鐵風力項目”只是其中一個。
可再生能源是美國經濟中成長最快的領域之一。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預測,在接下來的20年內,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將在目前的基礎之上上漲70%。不過,盡管成長速度十分迅速,可再生能源在2030年也只能占到美國能源總需求的5%。
可再生能源與環境間的矛盾
重新開發受污染的土地可以有效避免可再生能源開發商與環保組織之間的沖突。後者曾因可再生能源開發占用野生動物棲息地而組織了多次抗議,導致數個可再生能源工程夭折。
廢棄的工業用地和填埋廠被稱為“褐地”,人們一般會對這些土地進行一定的清潔處理,達到一定標准,過一定年限後再被重新開發利用。過去幾十年,已經有一大部分褐地被重新開發,建成可再生能源電廠,並與普通電網相連接。這些工程大大減少了開墾原始土地、鋪設電力傳輸線的必要,節省了成本。
澳大利亞環保組織“荒野協會”能源和氣候變化政策研究員傑西卡說:“在未來數年內,人類還會修建更多可再生能源電廠,因此必須找到更多他們的安身之所。我們不希望看到這些電力設施修建在未受開發的原始土地上。我們環保組織特別偏愛褐地再利用,因為它會大大減少未開墾土地的壓力。”
褐地再利用潛力巨大
科學家表示,美國有很多可以被重新利用的已受污染的土地。美國環保署以及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已經確定了4100處地址,宜於發展風能、太陽能及生物能。這兩個機構還會發布另一份“褐地再利用地圖”,公布適於開發地熱能的污染土地。在已公布的4100處選址中,有500萬英畝的土地適於開發聚光或聚熱光伏太陽能,而50萬英畝的土地則適於開發風能。
根據美國環保署公布的數據,如果這些選址能夠被充分利用起來,將有9.5億千瓦的發電潛力,這比美國2007年全年的能源需求還要多。2008年,美國環保署帶頭成立了一個名為“再激活美國土地”的機構,與政府齊心協力,鼓勵社會各界利用污染土地發展可再生能源。該機構環境科學家帕姆·史溫格表示,褐地的利用潛力十分驚人。
美國環保署以及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10月將正式宣布合作,對13處已污染選址進行可行性研究。此次合作的目的便是了解褐地開發所需要的具體條件,既包括技術上的條件,也包括經濟上的條件。
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國家采礦小組的副主席沙希德·穆罕默德表示,除上述13處合作研究的選址外,美國環保署還確定了15處待驗證的廢棄硬巖礦,大部分位於美國西部,那裡風力開發潛能巨大。下一步,研究人員將評估這些礦井的污染等級,為再利用服務。他們想要盡快將這些被遺棄的土地利用起來,因為他們的行動越快,對自身和環境的好處就越大。
社會各界齊努力
美國環保署計劃11月啟動5個國家級的專題討論會,邀請國家及地方領導人、可再生能源開發商、環保組織共同討論褐地開發的問題。會議組織者希望看到各方達成一致意見,看到褐地開發的潛力,避免占用未開墾土地。啟動會議被安排在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部分原因在於該州有許多適於再開發的褐地。密歇根州立大學土地政策研究院及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國家區域及褐地再開發中心的研究表明,2009年研究人員在密歇根州一共找到了4.4萬英畝宜於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的褐地。研究同時指出,這些土地的發電潛力大概在585.5萬千瓦左右,足夠半個密歇根州使用。而且褐地再開發在廢物利用的同時還能創造不少的就業機會,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法律上的限制一直是可再生能源工程發展的最大阻礙,特別是法律對公有土地利用的管制。為說明這一點,研究人員還舉了一個例子:9月,位於奧克蘭的一家能源公司被迫放棄了在加利福尼亞南部莫哈韋沙漠建立一座占地5130英畝太陽能電廠的計劃,因為一些環保組織數個月來一直在抗議,稱該項目會威脅到當地野生動物美國大角羊的棲息地。
意識到選址的重要性後,美國土地管理局突破性地著手位於亞利桑那州的試驗計劃,尋找適合可再生能源開發的工業用地。5月份,土地管理局要求該州及下屬縣相關領導、私人土地擁有者及環保組織提出適於開發太陽能的已污染土地地址候選名單。結果,一共有46處地址被提名,占地2.5萬英畝,其中既包括采礫場,也包括垃圾填埋場。土地管理局將仔細調查每一塊土地,然後做出一份環境影響評介報告,在建立可再生能源電廠之前確立褐地開發標准。
由此看來,褐地再開發是一個好處遠大於弊端的政策,它不但不會對環境帶來額外負擔,還會充分利用已受污染土地,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增加就業機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好點子,值得全球推廣。
推薦閱讀:
藏式寺廟
道教宮觀
維吾爾族民居
湖南武陵源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