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鎮都市邊緣的寧靜鄉村
日期:2016/12/14 17:52:00   編輯:古建園林 到雲南旅游,不到束河古鎮去,就會留有遺憾。要了解納西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束河古鎮更是重要地段了。這個與大研古鎮被列為同胞姐妹的高原小鎮,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也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之一,同時也是木氏土司的發祥之地。六年前到麗江,我就聽說束河古鎮還處於農耕經濟的原生狀態,不像麗江那樣已遭到現代文明的沖擊。這次重訪麗江,心想一定要與這個悠悠古鎮進行一次深入接觸。
從麗江古城往北出發4公裡處,經過一段鄉村小道後便到了玉龍雪山腳下,在穿越一片綿延原野後進入一個密集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清泉之鄉的束河古鎮。束河古鎮又稱龍泉村,低牆瓦房,古樹悠悠,長弄窄巷,小橋流水。我們在束河鎮邊下車,然後步行至最繁榮的地段——四方街,只見古鎮依山傍水,景致古樸典雅,長街綠樹掩映,民居錯落有致,處處都能感受到納西民族特有的風味。當年,徐霞客來到麗江,游覽束河古鎮時曾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便是如今束河古稱。由此可見,早在明代時期,束河已是麗江的重要集鎮了。
納西族導游說,束河和麗江古城一樣,也擁有四方街和穿街過巷的清泉。束河是當年漢、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交易重鎮,也是整個麗江壩子繁榮的起點。當年穿走滇藏線的馬幫,都要在束河古鎮休整,因此束河也成了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正是由於馬幫商隊的理念滲透,使納西先民從農耕文化向商業文化過度,束河也成了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古鎮典范。1997年12月,束河古鎮與麗江古城一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束河古鎮以聚寶山為依托,左有玉龍雪山,右有白象山,前方則是一片開闊的平原,遠處的山巒如同屏障般保護著古鎮的安寧,整個古鎮就坐落在這個聚寶盆的懷抱之中。從玉龍雪山上飛流而下的三條河流穿鎮而過,使得束河有了得天獨厚的風水佳境。難怪她是麗江的前身,麗江木氏的發源地呢!如果麗江古城是一位珠光寶氣的貴婦,那麼束河古鎮便是羞澀純美的村姑。只不過,隨著旅游商業化的演變,麗江古城早已盛裝濃抹,而悠閒的束河古鎮,依然像寧靜的鄉村陪伴在麗江古城身邊,如同一朵純樸的野花,悄然綻放在都市邊緣。
束河作為納西族先民在麗江壩子最早的棲居地,整個小鎮就建在玉龍雪山的余脈山腳。與麗江的喧囂相比,束河顯得安祥而寧靜,她如同一個剛剛睡醒的村姑,樸素、典雅、純真、秀麗。如果你剛從麗江古城出來,一進入束河古鎮,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同樣是類似麗江古城的長弄小巷,同樣是小橋流水般綠意盎然。束河古鎮上的街面商鋪,清一色都是木板結構,具有納西特色的東巴文字,塗刷在古色古香的店門上,顯現著束河悠久歷史。街面上被人踩馬踏得光溜平滑的石子路,閃著光亮,昭示著往日的繁華。
古鎮中央廣場,停放著兩輛馬車,老板坐在馬車上不停地向游客招攬生意。導游說,在束河鎮上,有許多店家從事著“馬幫秀”的生意,目的就是讓游客在茶馬古道上重溫當年的馬幫生活情景,當然這也是一樁充滿刺激的游樂項目。只是,來旅游的客人中,看馬的較多,騎馬的廖廖,經營騎馬生意的店家在等候游客的時候,也會耐不住寂寞,自己兩腿一夾,在小鎮上策馬狂奔一番,讓一串清脆的馬蹄聲響遍小鎮各個角落。有的店鋪門口,或掛著一排紅燈籠,耀眼的色彩與紫黑色的木板店門形成鮮明的比襯,或掛著玉米棒、紅辣椒、花生、大蒜等農家土特產裝飾,昭示著鄉村特有的小庭院味道。
雖然已是春天,但高原的春色似乎比江南要晚了許多,束河古鎮內穿街而過的小河邊柳樹上,春芽尚未冒上柳枝,柳條無力地垂掛著隨風擺動。遠處,玉龍雪山在古鎮的斜背後巍然守護,黑色的山脈在雪山旁若隱若現。春寒料峭在柔和的陽光下也褪去了些許冷意,古鎮在光禿禿的柳枝間顯得嶙峋而蕭條,映著藍天白雲和雪山的古鎮,有一種安靜和獨守的自若。納西族婦女穿著傳統裝束,在小河內洗刷著衣物,在她們的臉上,似乎也流淌著小鎮的悠悠歲月。有游客從她們身邊走過時,便抬起頭向游客投去怡然一笑,好像在與遠方來客打著招呼。也許正是因為束河的這一份安寧,才讓住在這裡的居民,在灰牆高瓦之間,過著精致、舒暢的生活。
推薦閱讀:
龍泉蛟垟村
湖南懷化高椅古村
尤溪桂峰村 明清“小福州”
湖北古鎮 古風遺韻獨具特色
午後的陽光慷慨地灑在古鎮上,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在陽光的反射下,閃著刺眼的光芒,街道兩旁的銀杏樹和柳樹,在陽光的混合下,連同金黃的顏色,把婆娑的樹蔭投到街面上。小河裡流動的泉水清澈見底,緩緩地淌過我們的身邊,在牆角轉彎處,冷不丁與浸泡在水裡的巨石形成沖擊波,發出“嘩嘩”的聲響。身著“披星戴月”傳統裝束的納西族姑娘,背著竹簍從我們身邊走過,她們的嘻笑聲和流水聲融為一體。納西女人一生任勞任怨,每天從黎明忙到深夜,而男人卻不干活,自十三歲的成年禮後只做七件事:琴、棋、書、畫、煙、酒、茶。納西人寧靜的歲月在數百年來,也如同門前的小河緩緩流過。
縱橫交錯的束河老街是一張商業的網,四方街就是這張網的中心。它是古鎮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際交往中心。仿古的街道和仿古建築是束河的一張臉,銀鋪、銅器店、服裝店、古董店、皮貨店、手工藝品店……都匯集到這裡。有趣的是,在束河經商的,並不都是本地人,許多店主都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操著外地口音,帶來了大江南北人的審美觀念,漢族商業文化也就在不知不覺間滲透到納西族商業文化當中。店鋪內擺放著普洱茶、銀器、銅器、皮囊等物,有的店鋪還有納西人、藏人使用的各種樂器,飄蕩著民族色彩的歌謠讓人陶醉。街道兩旁的彩色遮陽傘下,撐起的是一個個小吃攤,煎餅、烤魚、香干,每一樣小吃,都散溢著香氣,引得游客駐足逗留。在一個納西老人開的店鋪裡,我們坐在小方桌前,和著納西古樂,慢慢品嘗著剛剛烤好的小魚。而對面一家客棧門口,寫著“招聘老板”告示,招聘牌上,竟然還特意注明“有兩個老板娘”,束河古鎮人的幽默讓我們啞然失笑。
束河古鎮的大街小巷,都是當年的木氏土司所建,因而許多民居至今還保持著木家別院的格調。整條老街呈東西走向,以玉龍雪山為天然屏障,古鎮的河流則呈南北走行,與街道形成“井”字狀。束河老街雖小,但保持著江南一帶村莊小鎮的基本特色,街道兩邊是鱗次栉比的民居,門面依街而開,灰暗的石牆在陽光照耀下,與投在牆上的樹影,勾畫著浮雕般圖案。不知是為了裝飾,還是為了辟邪,每家每店的窗台上都會擱一兩盆菊花之類的盆景,迎著春風朝游客張開了笑臉。有的店主則在店門口掛上一只碩大的牛頭骨架,白森森的骨骼讓人產生一種敬畏神氣。
與繁華熱鬧的麗江古城相比,束河古鎮在冷清中顯得遙遠而質樸。古老的石橋,突起的馬樁,街道上整齊光滑的石板,狹窄深邃的街巷,斑駁陸離的紅漆大門和櫃台內五光十色的銀器首飾,加上空氣中漂浮的皮革味道和不絕於耳的馬車駝鈴聲和馬蹄聲,匯聚出古鎮既寧靜又繁華的特色。束河古鎮是通往迪慶藏區的要道,那是一條古老的山道,當年馬幫和藏客便是從這條艱險的商旅途中,創立了聞名中外的茶馬古道。我們可以想象,唐代時期,從束河古鎮上就有一支龐大的馬隊,在這條聞名於世的茶馬古道上緩慢前進,浩浩蕩蕩的馬幫在一片駝鈴聲中,從滇南的西雙版納出發,經過束河這個重要的驿站歇腳、整休,然後再經大理、迪慶一路逶迤抵達西藏,或者穿越邊境到達尼泊爾和印度。
束河,在納西語中稱“紹塢”,因村後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而名,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我們行走在束河的街道上,視線所至,依稀還可辨認出當年茶馬古道的痕跡來。許多商店裡,擺放著長煙桿、大佩刀等馬幫獨有的物品。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聘請了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束河就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這樣物品通過馬幫銷到西藏、西昌、青海等藏族地區,甚至遠銷國外。定居束河的江南工匠們手藝精湛,深得納西百姓喜愛。他們只要一把錐子,一扎紗線,便可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用自己的手工活養活一家老小。
離開了麗江的喧囂,我們在束河尋找著幽靜和典雅,古老而滄桑的小鎮镌刻著亘古的往事。徜徉在古鎮大街上,我們摒棄了嘈雜和物欲,獨留一份淡泊和平靜。街上游客的腳步輕輕踩響著青石板路面,清脆的聲音可以傳遞過好幾條街巷。我們一邊悠閒地在街面上散步,一邊不停地對著古鎮的每個角落拍照,束河的一切,都讓我們感到驚奇。因為,在束河古鎮上,藏客走過的茶馬古道有跡可尋,其中滲透著的文化內涵,每每都讓我們去追思。
戶戶垂柳,家家枕河。古街舊巷,黛瓦青石。經年流水,花開花謝。束河古鎮和麗江古城不同的是:麗江是喧鬧的燈紅酒綠場所,束河是寧靜的小橋流水人家。在束河古鎮,客棧茶肆,隱於街巷,臨於水畔,一切都安安靜靜地居住此地,只有悠閒安逸的店名招牌展示著商業意味。束河古鎮就在歲月的河流中慢慢沉澱,這個悄然開放在都市邊緣的鄉村,以獨特的方式,寧靜而悠閒地在西南邊陲區域溫柔婉轉,向世人展示著古鎮柔美的身姿。
推薦閱讀:
龍泉蛟垟村
湖南懷化高椅古村
尤溪桂峰村 明清“小福州”
湖北古鎮 古風遺韻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