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黃陂雨霖村

黃陂雨霖村

日期:2016/12/14 17:50:16      編輯:古建園林

黃陂雨霖村

黃陂雨霖村

 

    雨霖村,一座位於武漢黃陂木蘭鄉中心的千年古村,樸秀寧靜。對於喜好古建築的人來說,一定是個不容錯過的去處,因為這裡有湖北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又叫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館。它是由省古建築保護中心將湖北境內分散於民間的重要的原生態古民居文物建築,集中搬遷復建形成的,目前,已從陽新縣、通山縣、崇陽縣、棗陽市等整體搬遷復建十余棟,有建於唐末的“廖氏官堂”,有建於北宋後的“半部世家”……

    半部世家:

    蘊含儒家學說的建築


    緊貼木蘭湖南岸邊,伫立著一幢青磚青瓦老屋,它面闊三間,依次為前廳、天井、後堂。正門高懸“半部世家”石刻匾額,門樓額枋上雕有八仙朝聖與雙龍,這是遷自陽新白沙鎮潘橋巢門村的趙氏老屋,屬於清代建築。

    半部世家原屋主人趙啟輝系北宋太宗皇帝趙匡胤的後裔,老屋大門的匾額上刻著“半部世家”,出自“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把儒家學說的忠孝仁愛的為政之道、濟世利人的道德修養和處世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

    趙氏老屋高牆封閉自成一體,馬頭翹角錯落有致,白牆黛瓦典雅大方,建築外觀青磚門罩,磚雕镂窗,木雕楹柱;彩繪以暗八仙、吉祥草、山水畫、百鳥圖相組合,使建築美輪美奂。

    古人雲:“無雕不成屋,有雕斯為貴。”趙氏老屋的雕刻工藝精美絕倫,成為整棟建築的最大亮點。老屋門廳前有镂空雕花門樓,門廳內有格扇屏風;天井兩側的廂房外牆活靈活現的獅頭柱十分精巧;天井周邊看枋設有垂花柱,垂花柱頭雕有獅、象、麒麟,柱底雕有花籃和燈籠,柱間雕有神話、戲劇故事和別致的花罩裝飾,華貴典雅。二層環廊處設“美人靠”。後堂內的鵝頸軒、方形藻井、如意軒、額枋及斜撐都有壽山福海等歷史傳說故事的單面透雕,耐人尋味。堂內不設立柱,整個空間寬敞明亮,造就了傳統民居科學合理的生存藝術空間。


    明代藩王博物館:

    歷史在此穿梭

    走在明代藩王博物館中,節孝坊、盧家老宅、舒家老屋、陳獻甲宗堂一一呈現在眼前。穿梭在各個老宅中,仿若穿越時空,那些曾灑滿歡聲笑語的庭院、留下斑駁滄桑的青磚灰瓦、無不是記錄和傳承這座老屋生息繁衍的生動卷軸。這些隱匿在喧囂之外,靜靜伫立在歷史煙塵中的建築,或許才是讓我們讀懂歷史的關鍵所在。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明代220余位藩王中,楚、湘、遼、郢、襄等共44位藩王均受封在湖北,讓湖北成為擁有當時藩王最多的地區之一。全國目前已發掘的10余座明藩王墓中,湖北就有5座。武昌龍泉山明楚昭王墓、鐘祥明梁莊王墓和鐘祥明郢靖王墓等,出土文物數量之多、文物之精美均列全國之首。這些豐贍的遺存,如今或實物、或模型、或圖片等,匯聚在雨霖村的明代藩王博物館中,展現千年塵封的歷史。

    有考古專家說,明朝是湖北經濟發展的巅峰時期之一,明藩王文化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還對湖北明清文化有著重要影響。但湖北已挖掘的藩王墓分散在武漢、襄陽、鐘祥等地,所有建築和文物也都保存於當地,不利於形成系統保護。通過興建博物館,將分散在各地的文物遷入館內,將古建築搬遷復建,對明代建築和文物的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水下考古基地:

    水質好利於做研究

    2011年4月22日,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十二五”文物保護發展規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建設工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也落戶在雨霖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介紹,國家水下文化遺產武漢基地占地100畝,這是國家內陸第一個水下考古研究的基地。

    水下考古基地建成後,將聚集我省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全部出水文物和部分大型重點工程建設出土文物到此進行修復、整理、研究、展示。孟華平說:“基地放在這裡,利於水下和出土的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另一方面我們這個基地就在木蘭湖旁,借助木蘭湖清澈的水質,在以後的工作過程中,我們可就近做一些相關的培訓、訓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