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園扇情
日期:2016/12/14 19:13:25   編輯:古建園林清光緒三年(1877年),吳縣鹽商張履謙以銀價6500兩購得東北街拙政園西部當時屬汪碩甫的宅園,請名家設計,大加修葺,補殘全缺,取名“補園”。1879年全家搬入,15年以後又請著名曲家、書法家俞粟廬書“補園記”,镌石安放在拜文揖沈之齋內。補園現和拙政園東、西部合成一體,仍名拙政園,習慣上把這一部分稱為西部。
補園內山澗南假山上有圓形小亭名“笠亭”,山東南方臨水有一扇狀小軒名“與誰同坐軒”,分開看,沒有什麼特別,實際上,這是張履謙造園時精心策劃、刻意安排的景觀。
從波形廊南端觀望笠亭和與誰同坐軒,可以發覺,笠亭的頂部恰好可以嵌入與誰同坐軒的屋頂,笠亭的錐形屋頂瓦楞好似一道道扇骨,寶頂形成柄端,與誰同坐軒的屋頂展開成扇面,兩側脊瓦為側骨,一起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倒懸的大折扇圖形。當觀察位置有變動時,它們又各自成為一把團扇、一把折扇的形狀。
那麼,張履謙為什麼要對扇子情有獨鐘呢,這就要從張家的祖上說起。
張履謙的祖父原籍山東濟南,是一個平民,工手藝、善制扇,還擅長書畫,曾在濟南城山東巡撫衙門附近擺扇攤為生。有一天,在做生意的時候受到衙役的欺凌,正好被巡撫的親戚某公(一說即巡撫本人),從衙門裡出來,路見不平,查問情由,呵退惡奴,也可能是早已注意到這位年輕的制扇人。見到他出售的扇面書畫很有水平,大加贊賞竟然慷慨解囊,出銀二百兩資助。由此,張履謙的祖父開出一家扇店,因為得到官方人士支持,風雅之士連袂而來,再經輾轉介紹,一時門庭若市,產業逐漸發展。幾十年後,張氏不斷擴大生意范圍,業務涉及百貨、錢莊信匯、鹽場等行業,廣擁商店,成為一方大賈。張氏店名“有容堂”,據說,就是清末劉鹗所著的《老殘游記》第14回裡所說的那個“有容堂”。
張履謙的父親張肇培經營扇行和蘇北鹽場,其夫人原籍常州,故後來在常州、蘇州定居。
張履謙自己曾任兩淮鹽運使,受兩江總督直接“節制”,清政府戶部山西司郎中等職銜,可謂官位顯赫。辭官後開典當、辦學校、設育嬰堂,還投資蘇綸紗廠和電力公司,成為地方上的知名士紳。
張履謙建造笠亭、扇亭,是表示他不忘張氏祖先制扇起家的經歷,而且扇亭又置於幾個景點的聯結部位,成了一個獨特的標志,讓人們隨時都能注意到它們的存在,作為一種紀念。而這兩座建築本身又極其秀美,特別是與誰同坐軒,前臨水廊及其倒影,後面的扇形漏窗又成一副框景,左右門宕一含倒影樓,一容留聽閣,真是美不勝收。
張氏後人都愛扇成癖,筆者為張履謙五世孫,少年時曾見祖父張紫東每年夏季都要晾扇防霉,藏有折扇幾百把,品種繁多,有竹骨、牙骨、木骨等。湘妃竹淚痕斑斑,象牙扇浮雕空刻,檀香扇幽香陣陣。十年動亂時,我父親為破“四舊”,將家中所藏折扇悉數上交。至於扇面內容,都為名人字畫、山水花鳥、燙金、灑銀,甚為精美。
歲月流逝,換了人間,如今兩座亭子煥然一新,美麗的倩影讓人流連忘返。《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