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完整的磐安烏石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7:53:40   編輯:古建園林 上億年前,黑色巖泉洶湧噴薄,冷卻後成了黑色的石頭,它的中文名字叫“玄武巖”。而在磐安,人們稱之為“烏石”。
很難得見到這樣通體黑色的古建築。在流行白牆黑瓦徽派風格的江南,它是那麼特別。這種與眾不同,源自磐安古時候的交通不便與資源匮乏,更源於當地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與創造———沒有石灰之類的粘合劑,他們把用大塊烏石壘成的牆砌得那麼平整,把屋頂造得那麼好看,甚至連檐頭都頗有藝術感地俏皮翹起。這裡已經有1100多年歷史,始建於唐末,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那麼多的朝代,那麼多的戰亂,都沒有損毀到它。這讓人不由得欽佩先人的智慧。他們在崇山峻嶺中為子孫尋到了這樣一個安樂窩兒,仿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讓人更欽佩的,是這一代烏石村子孫的審美敏感與對祖先文化遺產的珍惜。烏石村采用了“建新區、保老區”的方式,幾十幢村民家新蓋的小洋樓整整齊齊地安排在古村落的隔壁,整個老區都被保護下來,沒有出現老房子被拆得七零八落的“現代化”風貌。有專家認為,它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烏石古村落。走在古村裡,那黑色的石子路,那牆,那瓦,那檐,都讓人有一種恍惚的情思,仿佛置身千年以前。
我問過管頭村支書張威平,這樣做是因為一開始就想著搞旅游,所以借鑒雲南麗江古城的保護方式嗎?他搖搖頭回答:“沒有。只是覺得老祖宗留下這麼好的房子,為了造新房就拆掉太可惜了。”這些居於窮鄉僻壤的農民,竟能用文化與歷史的眼光去對待祖先的遺存,即使是在這與他們改善日常生活的訴求有矛盾的前提下。沒有人提醒,他們創造性地找到了兩全其美的辦法。
如今,磐安縣尖山鎮管頭村已是聞名遐迩的農家樂專業村。因為每天都有來自上海的游客,甚至被附近村民稱為“上海村”。但張威平說,原本村裡人都沒想過搞旅游,即使在縣領導鼓勵下,他們把村民帶到武義郭洞參觀過,大家都有點動心,還是不敢搞。畢竟,這是個誰都沒做過的新鮮行當,前期投入不小,要是搞起來卻沒游客不就打水漂了嗎?好說歹說,村干部張財瑤等4戶人家才“吃了螃蟹”。那年“五一”,通過電視廣告宣傳後,紛至沓來的游客吃飯排長隊、上廁所也排長隊的景象讓他們心裡有了底,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希望。農家樂越開越多,吸引客源就成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村干部帶上磐安特產去上海找旅行社一家家推銷,大巴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村裡農家樂的數量呈幾何級增長,今年達到了73家、1500多張床位的規模。
炊煙袅袅,在自家的小洋樓裡,女主人張瑞芳正在給游客准備午餐。她家原本做建築行業,老公是個包工頭,6年前卻停了老行當,搞起了農家樂。張瑞芳說,做旅游接待的好處,一是可以不用出門,在家裡就能賺錢;二是收入比承包工程更好,一年毛收入有三四十萬元。
推薦閱讀:
蘇州桃花源裡水鄉古鎮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諸葛村
灤州古城:濃妝淡抹華彩綻放
灤州古城 北方人的夢裡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