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故地龍川現明代龜文物
日期:2016/12/14 12:12:24   編輯:古建築保護工地現場圖
赑屃側面圖
赑屃正面圖
河源市龍川縣佗城南門碼頭一工地發現一件文物。據南越王宮博物館研究員陳偉漢現場判斷,挖掘出來的是明代文物,是赑屃(bìxì),形似龜。
該石龜寬1.33米、高0.68米、長1.66米。據介紹,赑屃喜好負重,形狀似龜,但細看卻有差異。赑屃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赑屃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現代漢語詞典》對“赑屃”的解釋:“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像龜。舊時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狀”。
中國民間傳說龍生九子,通常把赑屃排在九子首位,一般在各地宮殿、祠堂、陵墓中可見到赑屃背負石碑,這樣的石碑來歷都很顯赫,多數是當時皇帝所賜封。
陳偉漢指出,一般赑屃上會背負石碑,但此次挖出的赑屃並沒有找到石碑。有關部門下一步將在挖掘現場繼續尋找石碑。
佗城位於龍川縣境最南端,是南越王趙佗的發跡之地,秦代中原文化南下與百越文化交流的結合地,千百年來東江中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重鎮,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治所。佗城是廣東省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