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千年古鎮蕩口重現歷史輝煌

千年古鎮蕩口重現歷史輝煌

日期:2016/12/14 17:41:16      編輯:古建園林

 

古鎮

   作為無錫最早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錫山區蕩口古鎮在2008年的保護修復後,重現了“小橋流水人家、檐下舟船往來”的江南水鄉風貌,並被逐步打造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

    古韻遺風傳芳千載

    “鬧中取靜”是蕩口古鎮的區位特征。古鎮地處錫東,與蘇州接壤,位於錫山區鵝湖鎮境內。京滬高鐵無錫站、碩放機場、錫張高速道口近在咫尺,交通便捷。

    無錫市無錫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窦虹說,蕩口古名丁捨,因位於鵝肫蕩口而得名。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屬吳文化源頭區域。過去水運為主的年代,蕩口古鎮是蘇錫虞繁榮的商業碼頭,素有“銀蕩口”、“小無錫”之美譽,明代中葉到民國初期,是蕩口的昌盛期。

    蕩口古鎮是無錫市重點保護的5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准打造的蕩口古鎮,依托著環境優美的鵝湖、眾多的歷史遺存、豐富的人文旅游等資源,是無錫的又一個旅游度假勝地。

古鎮


    自明代起,蕩口就是江南旅游勝地,有著密如蛛網的河道、精巧古樸的小橋,還有傍河而築的老宅民居、镂花石板鋪設的幽深小巷。湖邊勝景真賞齋曾吸引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吟詩作詞,留下大量墨寶真跡。因唐伯虎常來蕩口,還曾演繹出唐伯虎點秋香的美麗傳說。

    古鎮文化底蘊深厚。鎮上華姓居多,華氏始遷祖華貞固倡導耕讀起家,詩禮傳家,促使鎮內民風淳樸,歷代名人輩出。古鎮走出了中國活字銅版印刷的發明人華燧;江東巨眼、大收藏家華夏;賜一品服出使朝鮮的翰林院學士華察(華太師);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科學家、數學家華蘅芳;人民音樂家、《歌唱祖國》的詞曲作者王莘;漫畫大師華君武;國學大師錢穆;傑出科學家錢偉長。因受華氏“以義為利”思想影響,蕩口歷代崇尚孝德,孝義之風代代相傳。“湖濱水鎮”、“名人搖藍”、“孝義之邦”是蕩口古鎮的特色。

    古鎮民俗魅力依舊

    蕩口古鎮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古鎮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立說,鵝湖人造就了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同時也留下了瑰麗多姿的傳統民俗文化。鵝湖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廟會系列活動,出會、觀燈、賽船是其中最突出的項目。

    在出門無船不能行的時代,“金甘露”、“銀蕩口”的美譽已流傳四方。甘露每年農歷四月底、五月初的烈帝廟廟會,吸引了來自周邊地區數以萬計的香客和觀光者,形成了一個集民俗文化和經濟交流於一體的傳統節場。廟會期間,數以百計的民俗表演隊伍,千人以上的業余演員,在甘露鎮村獻演。演出的節目都是傳承數百至上千年的民間文藝。如雲車、戲文抬閣、蕩湖船、挑花擔……都與民間習俗、勞動場景密切聯系,完全由民眾自排自演,代代相傳。

    鵝湖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廟會系列活動,出會、觀燈、賽船是其中最突出的項目。其民間風俗有著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獨特個性,饒有生活情趣。這些民俗起源於生產生活,植根於民眾,把美的元素注入平凡的生活,並在恰當的時機展示出來,形成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市民周先生是個老無錫,說起這幾十年來無錫的變化,周先生坦言,雖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但原來很多老手工藝店都在慢慢消失。以前去理發,師傅只要用一把手推剪,一把長嘴發剪,就能麻利地理出一個漂亮的發型。理完發,師傅還會一邊用鄉音和你說著家常,一邊熟練地用剃須刀幫你刮一個胡子,最後用熱毛巾擦臉,一套流程下來感覺整個人都清爽了,價格只要5毛錢。現在的理發店雖說裝修比原來漂亮了,但理發動辄就要幾十到上百元,理發的師傅也大都不是無錫人,不會用無錫話和你聊家常。他特別懷念原來的那種老式理發店,可現在已經很少見到老式理發店的蹤影了。

古鎮


    逐漸在無錫越變越少的傳統老手藝店不止老式理發店,上世紀80年代,無錫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竹編家具,以此為生的家具店也是遍布錫城。可如今,竹編家具老店已是鳳毛麟角。

    “我們希望能保留更多有無錫原汁原味的老手工藝店,讓更多的孩子看到一些富有無錫地方特色的老手藝。”針對目前老手工藝店越來越少的情況,蕩口古鎮管委會副主任周雲芳表示,隨著蕩口古鎮開街的日期越來越近,他們計劃為錫城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老手工藝者提供免費經營場所,一方面可以保護這些老手工藝店的傳承,一方面也可以讓游客欣賞到這些傳統的老手工藝,增加古鎮的魅力。

    古跡舊景風采重現

    錫山區對蕩口古鎮的修繕,采取了慎之又慎的做法,力求展現蕩口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蕩口古鎮的保護修繕面積達11萬5000平方米,對於古鎮修復後以何種面貌呈現、怎樣永續利用的問題,錫山區重點辦會同蕩口古鎮管委會先後聘請了10多位有一定文學基礎、對蕩口歷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和學者,成立了蕩口古鎮歷史文化研究會。通過采取多種渠道查找資料、召開地方顧問組座談會、走訪80歲以上老人等方式,征集自東漢以來的蕩口史料,梳理出蕩口古鎮名人大事文保概要,提煉古鎮文化精髓,使研究成果轉化到設計、利用、保護傳承中去。

    “之前不了解他們一個規劃就做了兩年。當時我不理解的就是,同樣是2008年宣布改造的歷史街區,為啥有的歷史街區都快改造完畢對外亮相了,咱們蕩口古鎮還沒動靜。”80多歲的蕩口中小學校友聯誼會聯絡人浦鈞鵬回憶說,當時他根本不好意思和海內外的蕩口籍校友提起家鄉古鎮修繕一事。浦鈞鵬說,當初蕩口古鎮剛啟動修復工作的時候,可沒想到會有這樣驚人的變化。

    據介紹,經過5年建設,蕩口古鎮景區一期工程已完工,並順利完成驗收。目前古鎮已修繕、修復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其中保護、修復文保單位、歷史建築2.8萬平方米。打造了老義莊、會通館、華太師府等8個文化體驗景點。其中,華太師府裡有望重現江南才子唐伯虎點秋香的歷史典故,而老義莊則會通過寶貴歷史資料和文物的展示來再現當年蕩口人樂善好施,重視“孝、義”的傳統文化。古鎮共修復了28座形態各異的古橋,其中有寓意吉祥如意的“如意橋”,還有寓意“千慮必有一得”勸人勤思考的“千慮橋”等。此外,古鎮還還原了北倉河兩岸古民居,並沿著河岸修復了一條古樸的青石板路,重現了“小橋流水人家,客船行駛屋檐下”的江南水鄉的風貌。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這塊牌子來之不易,開發利用好這一資源有很多文章要做。”蕩口古鎮管委會副主任李立說。對古鎮風貌進行保護修復的過程中,錫山區政府已將“文化旅游開發”的目標貫穿其中,以古鎮為核心,整合湖泊、田園資源,復合化打造集歷史文化觀光、休閒度假、餐飲購物、游憩娛樂、生活居住等功能於一體,展現江南水鄉風情的旅居小鎮、長三角古鎮旅游目的地、宜居宜游度假勝地。“歷史文化名鎮的修復保護,不能是‘形象工程’,而是要形成經濟、社會效益,使其具有自我繁榮、自我發展的能力。”

    據了解,蕩口古鎮內,包括管理、服務、保潔等工作人員共100多人,基本都是蕩口本地人。古鎮的修復保護不僅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也解決了一部分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當地許多百姓覺得蕩口古鎮是大家的,對古鎮的建設、保護工作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同時,對傳統老手工藝者提供免費經營場所的政策,讓當地百姓積極參與到古鎮的建設。

    李立告訴記者,盡管蕩口古鎮還在試運營,但是僅2013年國慶期間的游客數量已有15萬,春節期間的游客量達到36萬人次。“蕩口古鎮在今年4月上旬將正式開街,屆時古鎮內的文化景點、民俗展示區、生活體驗區、美食區等都將對游客開放。努力把古鎮打造成為‘吃在蕩口’、‘住在蕩口’、‘玩在蕩口’、‘購物在蕩口’的多功能、綜合性的旅游景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