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村藏東岳
日期:2016/12/14 17:42:10   編輯:古建園林 北枕汾水,南接綿峰,位於介休小靳村的東岳廟,雖地處偏僻,名聲也不及北京朝陽區、山東泰安市等地的東岳廟,但從建築學角度來看,它是山村古道觀少見的典型遺存,加之廟內彩塑、壁畫有著極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在道教界聲譽頗隆。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東岳廟到底有著怎樣的奇特之處?在特殊年代,眾多文物單位被毀,該廟為何能夠保存下來?發生在2009年的那次彩塑頭像失而復得又是怎麼回事?12月17日,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介休進行探秘。
完整的山村道教宮觀
12月17日上午,從大運高速到達介休出口,在入城處向左拐,沿定陽路前行2公裡,到常樂村再左拐向綿山方向,山中行駛8公裡後,記者眼前出現了一處頗具氣勢的山村古廟宇。廟牆旁,兩名技師正在文物部門工作人員指導下,維護牆體的監控和紅外線設備。
東岳大帝又稱泰山神,其身世眾說紛纭,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盤古說、天孫說、黃飛虎說等。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因此歷代帝王將相、商家巨賈,多在各地建有同名廟宇。在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泰山位居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職能,並由此延伸出其他幾項職能——新舊相代,固國安民;延年益壽,長命成仙;福祿官職,貴賤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統等。
介休東岳廟創建年代已無法考據,根據廟中的碑文記載,此廟“由來久矣,歷唐宋元明,代有補修”。探訪中,特地從介休市趕來的該市文物局局長裴衛東告訴記者,從各方面線索推斷,東岳廟約始建於唐代,元朝至元7年(公元1270年)重加修葺,明萬歷17年(公元1589年)在時任介休知事王一魁的主持下,對整座廟重修擴建。
此廟高踞小靳村的村東土塬之上,環境靜僻、古柏翠茂,廟貌規整、格局齊全。其坐南向北,有三進院落,依次為山門、戲台、獻亭、正殿、聖母宮,左右兩面分別有配殿。東岳廟在我國各地均有見,即便是我省境內,也在萬榮、蒲縣、晉城等多地可見。介休東岳廟的主要價值,在於它是現存較為完整的山村古道教宮觀之典型,且廟內的彩塑、壁畫、石雕、石碑等,均為珍品。
據介休一帶民間傳說,古時小靳村有一郭姓村民,在發達之前曾在山東泰安東岳廟祈禱,祈盼自己的生意順風順水。後來果然發達,他回到家鄉後,便拿出大量錢財在村邊修建東岳廟,以謝東岳大帝的“關照”。當然,這只是當地傳聞,東岳廟為何建在相對偏僻的小靳村,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證據。
壁畫與石雕交相輝映
在山門內牆,門側繪鐘馗畫像,東西山牆繪青龍白虎,俱以墨線繪就,線條遒勁,威武生動。在正殿及聖母宮內,還繪有“東岳大帝出巡圖”“聖母率眾送子圖”,兩組彩繪壁畫筆觸細膩,色彩鮮艷,人物豐富多姿,氣勢恢弘壯觀。其中,“東岳大帝出巡圖”生動描繪了東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是罕見的藝術珍品。這些壁畫至今保存完好,據廟中碑文記載,均為清道光年間繪制。
獻亭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卷棚式歇山頂結構,殿體龐大,占地達80平方米。整座建築中,明間(指建築的正中一間)凸出一個單檐歇山小抱廈,變化多姿。頂部黃、蘭、綠各色琉璃,交相輝映,富麗堂皇。獻亭四周設青石圍廊,以34根望柱和32塊浮雕石板曲折環繞鑲嵌而成,正面石廊板上刻武士人物、龍獅飛鳳,東西兩面和後側為菊、葵、梅、棠、牡丹、石榴等組成的花鳥圖案。石廊望柱頂部刻有十二生肖、鷹、獅、蛙、貓等動物及兒童戲耍人物等立體造型,這些石雕圖案世俗活潑,刀法簡潔明快,充分顯示出古代石雕藝人的豐富想象力和精湛技藝。除獻亭石廊外,廟前的兩尊大石獅、山門院內近兩米高的旗桿石座、獻亭垂帶抱鼓石獅、正殿前廊柱下須彌座石獅等,均做工精湛,玲珑可愛。
獻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分別是五間帶抱廈的窯洞,內塑牛王、摩斯、土地、財神等神像,這些塑像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道教神祇體系“雜而多”的特點。
正殿為東岳廟的主體建築,其雄偉寬闊,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重檐歇山頂結構,環以周廊。屋頂正脊、寶瓶樓閣以及騎馬武士均為珍貴的孔雀蘭琉璃裝飾,色釉華美,造型活潑。殿內保存有神像彩塑八尊,正塑為東岳大帝,旁塑為南、北、西、中四岳及殿臣、武衛。左中右三段暖閣镂花彩繪,二龍盤柱,栩栩如生。
後寢殿聖母宮為硬山頂結構,東西為影壁牆,殿內原塑有雲霄、碧霄、瓊霄三位女神,頭戴雙鳳朝陽冠,身著龍鳳錦繡衣,儀態端莊典雅,雍容華貴,塑於清嘉慶年間。
幾經劫難如今看管嚴密
東岳廟據說極為靈驗,附近村民凡遇天災人禍,均來此祈禱求拜,因此歷朝歷代,人們雖知廟內物品珍貴,卻無人敢來盜竊。“文革”期間,介休與其他地方一樣,要“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小靳村附近的幾個村民也蠢蠢欲動,想將東岳廟搗毀。有一天,一村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廟中一個塑像搬走砸毀,誰知一段時間後,該村民竟莫名其妙地失蹤了。眾人認為該村民遭到了報應,從此將東岳廟視為聖地,再無人敢對“大帝”有任何不敬。
談起這些,介休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秦明說,那個村民的遭遇也許只是特例,但正是有了此事,東岳廟才在那個眾多文物橫遭毀壞的年代,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但專家視為奇珍、村民奉為聖地的寺廟,卻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他們並未因嚴密的防范和對神靈的忌憚而止步,上世紀90年代末,不法分子將黑手伸向了東岳廟神態逼真的彩塑,盡管當地文物部門安排有專門的看護人員,但在一個夜晚,不法分子還是潛入廟內,將6尊彩塑頭像割下盜走。
2009年5月30日夜,東岳廟內的3名保安和小靳村70多歲的看護員張錦華,對整個寺廟巡邏幾次後,回到各自房間休息。次日凌晨3時許,張錦華忽感脖子一涼,只見脖子被一把寒光閃閃的刀抵住,3名保安也同張錦華一樣被歹徒控制。之後,歹徒們留下人手看著他們,其余進入主殿,將5尊明代彩塑頭像和一個新頭像分別切割盜走。
歹徒離去後,保安撥打110報案。同年6月5日下午,介休市公安局鎖定犯罪嫌疑人,第二日,20余名民警趕赴洪洞縣抓獲8名犯罪嫌疑人,被盜的6件塑像全部被追回。經鑒定,其中的5件明代塑像全部為國家一級文物。此後,東岳廟周邊及廟內裝上了嚴密的防盜設備,當地有關部門更是枕戈待旦,加強了對寺廟內的護衛力度。
歷經風雨,如今,東岳廟內的彩塑已經全部修復。采訪中,文物部門工作人員特地給記者打開了專用的監控顯示,點擊屏幕,東岳廟四周及廟內的主要處所便一一清晰地呈現在面前。工作人員說:“現在,不僅廟內到處是精壯的防護人員,廟的四周也裝上了現代化防盜設施,整座東岳廟可以說是密不透風,固若金湯”。
推薦閱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祆教神樓
福建光澤崇仁村
河南:古橋老房見證神奇西寨
廣州井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