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千年“水碼頭”撩開神秘人文面紗

千年“水碼頭”撩開神秘人文面紗

日期:2016/12/14 17:41:16      編輯:古建園林

蕩口古鎮濃濃的水鄉風情

蕩口古鎮濃濃的水鄉風情

    千呼萬喚,無錫蕩口古鎮終於定下了正式開街的日子—4月3日。

    蕩口古鎮地處無錫、蘇州、常熟三地交界,自古就是“水碼頭”,在吳文化源頭區域內。2012年,蕩口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江浙滬林林總總的古鎮中,蕩口究竟憑什麼能和周莊、同裡等江南名鎮比肩?昨日,現代快報記者提前探訪了這個神秘的古鎮。現代快報記者唐奕張欣

    名人最多的江南古鎮

    河面上片片半圓形的微波,溫柔地漂湧,好像緩緩流向了歷史的角落。

    1931年,《歌唱祖國》作者、著名的詞曲作家王莘先生離開故鄉蕩口。2007年10月15日,王莘先生去世,軒窗外留下庭樹寂寂。如今,蕩口古鎮布置“王莘故居”,展示王莘家人捐贈出的100多件(套)先生使用過的鋼琴、冼星海贈送的鋼筆,還有最珍貴的《歌唱祖國》創作手稿等。這個春天,王莘故居已正式對外開放,這一份鄉愁得以保留在更多游客的目光裡。

    蕩口名人多,這是當地人逢人必提、引以為豪的話題。曾經籍籍無名的小鎮,走出了中國近代科學先驅、第一艘機動輪船的發明人、數學家華蘅芳;力學之父錢偉長;國學大師錢穆;漫畫大師華君武等一批頂級人物。

    “一座小鎮出這麼多名人的,江浙一帶只有蕩口。”古鎮管委會負責人李立說,明清兩代蕩口考中進士的25人,9人的書稿被收錄《四庫存目》。光是華氏家族就有,明代首創銅活字印刷的華燧,近代科學先行者華蘅芳,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曲譜的編寫者、民族音樂演奏家華秋蘋,首創仿針繡法的民間刺繡藝術家華圖珊,著名漫畫家華君武,以及引進莫爾斯電報、鋪設中國第一條海底電纜的華世鑒等。

    蕩口為何名人這麼多?李立說,蕩口鎮上華姓居多,華氏始遷祖華貞固倡導耕讀起家,詩禮傳家,崇尚教育,鎮內民風淳樸。古鎮居民受華氏“以義為利”思想影響,在最繁榮的時期,全鎮擁有“十大義莊”,其中華氏義莊在江南地區保留最完整,存續時間最長,有“江南第一義莊”之稱。這些義莊廣置義田、興辦義學,除了本鎮子弟外,求學的外來學子也絡繹不絕,致使人才輩出。

    貝殼窗、老義莊,走進小橋流水的蕩口,大片的明清古典建築盡收眼底。據了解,全鎮總共有7萬平米的建築,其中文保建築就占了3萬平米,目前已經全部修復。

    管委會負責人李立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蕩口鎮開始重視對古鎮文化古跡和建築群的保護和修復。2002年,蕩口城鎮保護修復和建設總體規劃修編通過論證。這一規劃將蕩口鎮的發展定位為“古鎮、水鎮、重鎮”。目前的蕩口古鎮規劃總面積為85.19公頃,其中核心區范圍北到華蘅芳故居,東至勝利街盡頭,南至蕩口實驗小學,西到義盛橋北倉河西側,面積8.56公頃。保護控制區49.91公頃,風貌協調區26.72公頃。“古鎮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築保護性修復一期建設面積為28公頃,已全部修復完畢,可以說蕩口是全國100多個古鎮中歷史古跡最多和古鎮風貌保存唯一完好的古鎮。”

    如今,走在蕩口古鎮斑駁的青石小路上,義盛河、北倉河兩條河脈蜿蜒靈動,兩岸青堂瓦捨,一座座古建築用自己的方式敘述著蕩口千年來的傳奇歷史。從始建於明崇祯年間的華氏始遷祖祠,記錄著第一代蕩口人安家立業的歷史進程;到被譽為“江南第一義莊”的華氏老義莊,記載當年華氏家族置義田、辦義學,造福一方;從明代華氏進士第、再到現代漫畫大師華君武的舊居,彰顯蕩口小鎮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還有唐伯虎點秋香中有名的“華太師”華鴻山所造三公祠,用三笑的愛情故事演繹老蕩口的特有浪漫情懷,而最值得一看還有因未婚夫病故終身未嫁的華氏奇女子府邸,擁有8扇舉世罕見的貝殼窗,在江南建築史上不經意間就留下了舉足輕重的一筆。

    不得不信的愛情故事

    徜徉古鎮的小街上,是不是可以聽見有人在講“唐伯虎點秋香”的愛情故事?

    但由於沒有正式的史料記載,至今三笑的故事大都被認為演繹的成分居多。而老蕩口人卻認為,三笑故事的原型是曾擔任禮部主事的蕩口人華叔陽。傳說華叔陽曾有一名婢女名叫錦華,因貌美被納為妾,兩人郎情妾意、十分恩愛。可好景不常,錦華嫁過來沒多久,華叔陽卻屢屢生病,家人便將過錯都推到了錦華身上,並將她趕出了華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為證明自己,被趕出華府的錦華竟然自毀容貌,選擇獨居在華府周圍,為華叔陽守節。後來,華叔陽因病去世,得知此事的錦華也選擇了結束生命,追隨愛郎。

    蕩口古鎮裡愛情的主角不僅有怨女,也有癡男。曾發生在古鎮裡的一段愛情故事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古鎮的老人說,華蘅芳的妻子鄒佩蘭出身名門,善詩詞。可華蘅芳一生醉心於科學、數學和機器,常年在外,恩愛夫妻結缡多載,卻離多聚少。期盼丈夫多陪伴自己的鄒佩蘭曾作詩《己未送別》來寄托對丈夫的思念,這首詩裡說道:“一片輕帆送客船,迢迢北去路三千;明知重晤時非遠,怎奈將離恨已牽;雁塔題名應有分,螢窗攻苦記多年;願君勿惜修書紙,兩字平安值萬錢。”字字濃情。後來,鄒佩蘭逝去後,華蘅芳將妻子的詩稿匯集刊印,題為《紉余小草》,祭奠妻子,心中也是充滿歉疚之意。

    1~2月游客超36萬人次

    去年9月,蕩口古鎮試運行。古鎮管委會負責人李立說,規劃中,古鎮是按照4A景區建設的,即全年接待50萬游客。但今年1~2月就超過了36萬人次。特別是雙休日,大大突破了2萬人次的日接待能力。

    旺盛的人氣讓商家看好古鎮的發展,如今蕩口古鎮284個商鋪中已有225個入駐了商家。“不但要讓游客來蕩口,還要讓他們住下來,慢慢品味當口的慢生活。”李立表示,蕩口古鎮在規劃時分為民俗展示區、水鄉美食區、市井風情區和酒吧客棧區四大塊,其中,客棧區面積為上萬平方米,由民俗客棧、連鎖酒店和精品酒店組成,預計等古鎮上的酒店全部進駐後,古鎮將有600至800個房間的接待能力。

    夜幕降臨,留在古鎮的游客可以欣賞到蕩口美麗的夜景。據介紹,蕩口古鎮目前已經和鼋頭渚景區、靈山勝境聯手合作,推出“住在蕩口、游在太湖”或“住在蕩口、游在靈山”等活動,為夜色下的古鎮導入人氣。

    無錫市錫山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蕩口古鎮的未來目標是,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打造成新興古鎮旅游熱線,長三角休閒度假勝地,以及青少年勵志教育基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