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嵩口古鎮
日期:2016/12/14 17:11:47   編輯:古建園林嵩口古鎮
“要尊重歷史,讓新老建築共存。我們團隊引進台灣先進的文創經驗“針灸模式”,用最少的破壞、最少的投資,能很好實現既讓古民居存在有價值也讓居民創收。”日前,在永泰縣嵩口古鎮,台灣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鄧海抽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找到保護和創收很好的平衡點,居民自然就會愛護古民居。”
“嵩口古鎮有這麼多老房子是寶貴的財富,可以做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式來包裝經營古鎮,讓游客來買東西的同時也買走這裡文化。最終用文化提高當地土特產的附加值,間接提高村民收入,這樣就能實現古鎮保護和發展的可持續。”鄧海說。
台灣團隊為嵩口古鎮把脈用文創破解發展難題
福州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分布在福州五區七縣的古鎮、古民居更是數目眾多。但伴隨時代的發展,古建築、古民居在面對自然老化、坍毀的同時,也遇到了更深層次、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何化解“古民居保護和當地經濟發展的矛盾”。永泰嵩口古鎮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無疑是在“破題”。近日,“行進中國.福州故事”大型主題采訪小組的記者們走近嵩口古鎮,親歷它所經歷的“蛻變”。
嵩口鎮位於永泰西南部,面積257.6平方公裡,人口3.26萬人,東臨閩清、北接尤溪、西毗德化、南依仙游,自古為永泰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嵩口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干的故鄉,古跡眾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有100余座。2008年嵩口被國家文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為福建省第三、福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記者在永泰有關部門負責人的帶領下,首先參觀了“龍口厝鶴形路”。該路以彎彎曲曲如鶴頂得名,寓意吉祥,體現了古人極高的風水造詣。只見在黑瓦覆蓋的黃色泥牆下面,一顆顆狀如柚子大小的鵝卵石整整齊齊地碼在一起,構成了圍牆的底座,從道路兩側的排水溝到路基,一顆顆用鵝卵石鋪就的路,仿佛讓人回到了古代。而這條和古厝一起修建於宋代的古路,2014年剛剛修復,屬於嵩口古鎮保護修復工程的一部分。
在緊挨古厝的嵩口鎮政府內,人聲鼎沸,鋸木聲、搬運聲、工人討論聲等交織。一排排已經修建好的臨街建築已經充滿了濃濃古味:仿古的木窗、雕花、木倚長廊等隨處可見。讓記者印象深刻、點贊的是,已經被台灣文創團隊徹底改造的嵩口鎮政府一樓的食堂:用紅色木頭做成、裝飾用的拱形房屋骨架,頂上掛幾扇吊扇,底下配上紅色連椅的餐具,這哪裡是個機關食堂,和具有濃郁文藝氣息的咖啡館無異。
而這小小的改動所帶來的巨大體驗感受,正是台灣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