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侯莊趙家老南院 澤商富甲一方的歷史印記
日期:2016/12/14 11:01:31   編輯:古建園林侯莊趙家老宅,俗稱趙家老南院。老南院一進十八院,院院相連,樓樓相通,是晉商巨富之一的趙家於清康熙至嘉慶年間修建的民居莊園。但是,類似的晉商大院太多了,這趙家老南院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
日前,記者一行驅車前往高平市石末鄉侯莊村,推開歷經滄桑的老院大門,行走在慣於沉寂的古舊院落裡,體會當年澤商趙家富甲一方的尊貴與輝煌。
大門二門之間的過道院就是大賬房院
大門二門之間的過道院就是大賬房院
老南院大門門樓高大氣派
上午10時,記者一行終於到了位於高平市東南22公裡的石末鄉侯莊村,剛一下車,大家的目光立刻就被一座二層樓高的閣樓式建築所吸引,這就是老南院的大門嗎?高大氣派,氣勢恢宏,記者不禁贊歎。
我們的向導,熟知老南院歷史和文化的侯莊村村支書常海富告訴記者,這座閣樓就是老南院的正大門門樓。門樓坐北朝南,比圍牆要略高出一些,雖歷經了百年風雨,但總體外觀仍然保存完整。門樓下面是寬闊的大門,門上掛著木制匾額,可惜上面的文字早已分辨不出。大門的上面是木制的閣樓,雖然損壞的很嚴重,但仍可以看出其隔扇和圍欄的精致與奢華,屋檐下的梁枋和斗拱也全是木制,並且雕有鳳凰和牡丹。閣樓上也掛有一塊木匾,上面寫有“東方紅院”四個字,但這明顯是後人所寫,記者隱隱約約還能看見原來字跡的輪廓。
“原來匾上寫的是‘悠然見南山’,現在都已經模糊了。”常海富介紹說。當年裡外兩個大門上,除了懸掛著“悠然見南山”外,還有 “郡侯第”、“诏舉孝廉方正”、“朝議大夫”幾塊金字匾額,尤其“诏舉孝廉方正”還是當時皇帝御賜的匾額,足以體現趙氏家族門第的顯赫。
常海富指著門前廣場東面的荒地說,這裡原來建的是老南院的牛屋院。牛屋院,顧名思義,就是趙家安置騾馬的地方。當年趙家的永升商號名遍江南,趙家的騾馬隊因此常年往返運輸貨物財寶,這一支騾馬隊究竟有多長?古老相傳,領頭的騾馬到達老南院的大門口時,而最後一匹才到了陵川的奪火鄉,大多數的則還在綿綿的太行山裡跋涉穿梭,綿延大約七八十裡之遠。
像所有晉商一樣,在江南發家的趙家祖上同樣在家鄉廣修宅邸,經過前後二十年的不斷擴修,最後的老南院定格在了十八院。
“除了大門外的東西牛屋院,還包括大小賬房院,書房院、牡丹院、廳房院、內宅院、高樓院、五個作坊院、廚房院、倉房院、後院、再加一個面積很大的花園院。院院相連,樓樓相通,各院有各院的特色。”說起老南院的十八院,常海富的口氣中滿是自豪。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大賬房院、書房院、牡丹院、廳房院、內宅院等五個院落,其余大都拆毀或改建了。
大賬房院其實是大門和二門之間的過道院,以東是書房院,以西為牡丹院,是當時趙家的總管院落,賬房先生就在這裡總攬趙家全部的生意買賣。“院內東西屋是和東西院共有並且相通的。”常海富說。但是後來,賬房院東西屋的門都被堵上了,現在的大賬房院就僅僅成了一個過道。
進大門右拐,就來到了東面的書房院,全是兩層的樓房,這裡應該是供東家子弟們讀書的地方。歷來,商人的地位都不算太高,古人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趙家想讓子孫們讀書做官求取功名,自然也是無可厚非。
與書房院對應的就是西面的牡丹院,據說是東家住的地方,因為院中花池栽有牡丹,故名牡丹院。院內正屋樓上只有正中一個窗戶,南屋樓上是木制閣樓。“你們要不要進來上樓看看?”看著記者好奇,常海富便帶著記者從正屋的小偏門進去。到了正屋樓上,站在南面的窗戶邊,整個牡丹院盡在眼底。二樓北面是一扇扇帶有窗棂的木門,由於年代久遠,不能輕易打開,記者只能順著門縫往外看,這一看,記者又發現了驚喜,門外居然還有“陽台”和木制圍欄,這可夠現代的。“不要著急,一會兒到了二門裡的廳房院就能看見這個圍欄了。”老南院以院院相通、樓樓相連而出名,難道不能從樓上直接到廳房院嗎?記者試圖想要找到兩院之間的串樓,卻只看見一面與原牆體不一樣的牆壁。原來,新中國成立後,老南院被一間間分給了當地的窮苦百姓,院落相通的地方自然被堵上了,這也成為老南院的一大遺憾。
二門為三開間兩層閣樓,下面一層中間為正門,廊檐式結構,兩根石柱為通天柱,柱下的礎石上,隱約是鹿的紋飾。上層為三間閣樓,有木質圍欄,斗拱樸實簡潔,但又滲透著豪門大戶低調的華貴。進二門也有一個過道院,原本是小賬房院,但已然塌毀不存。
小賬房院的西面,就是記者在牡丹院樓上看到的廳房院。正屋建在一米高的青石廊界之上,東西和南屋也都是廳樓結構,下為廳房,上則是帶出廊的閣樓,閣樓上的圍欄和門窗僅有輕微的毀損。記者還注意到,院內石磚上有菱形的白色巖石,大約有10厘米長,中間還有小孔,均勻分布在東西兩面。“常書記,這是用來做什麼的?”記者疑惑地問道。“廳房院是東家為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和宴請貴賓的地方,肯定需要搭棚架院,這個就是用來插欄桿的。”常書記的回答讓記者想起很多電視劇中官員富商宴請賓客時的熱鬧場面:正屋的青石廊界上搭台表演,主要賓客在東、西、南屋的閣樓上就座,院內賓客同樣推杯換盞,相互交流生意經。我們已無從考證當年的情況究竟如何,只能從這歷經風吹雨打卻依舊氣派非凡的院落中,品味昔日的豪華與奢侈。
出了廳房院順著過道往北走,常海富指著一堆磚石瓦塊對記者說,這個位置原來建的是小廚房院,也已經塌的看不出痕跡。過道以西,和廳房院並排的就是內宅院,也稱繡樓院。內宅院也同樣是二層樓房,只是上層是封閉的暖閣繡樓,也就是世人所說的“深閨”,這裡是東家的寢室和姑娘小姐們住的地方,正屋是老南院屋梁最高的房間。
出了內宅院再往北走,還有大廚房院、高樓院、花園院和下人們住的作坊院,即木匠院、鐵匠院、油匠院、張羅院和粉坊院等,從院落的排列上就可以看出封建等級的森嚴。
鼎盛時趙家的108座店鋪遍及大江南北
常海富告訴記者,老南院的東家趙家,並不是侯莊的原住居民。趙家祖先原本是山西聞喜人,元末避難從洪洞大槐樹下遷到了石末,以打鐵為生,擔著扁擔走四方。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趙氏祖先外出游鄉打鐵途中,忽然聽見肩上的桑木扁擔發出“圪吱圪吱下海安,下到海安有吃穿”的聲音,隨即決定到海安闖一下。到達海安後天色已晚,就在一破屋借宿,不想半夜夢到有人將一串金鑰匙給了他,並說此屋牆角埋有財寶,夢醒後,趙氏祖先果然在牆角青磚下挖出大銀錠,上面有一“趙”字,並且越挖越多。驚喜萬分的趙氏祖先想起當時扁擔之事,連忙跪在那根扁擔面前叩頭。趙氏發跡後,仍念念不忘那根為他們打開發財之門的桑木扁擔,將桑木扁擔油漆一新,常年供奉,視為神物。這個傳說也使侯莊趙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傳說歸傳說,趙家祖先確實是在江南發家致富,並建立了永升商號。明末,趙氏子弟趙清之從南方請來一位風水先生為其選擇新宅地,結果選中了侯莊,於是趙家正式到侯莊,趙清之也成了侯莊趙家的第一代東家。
趙清之之後,趙家後人逐漸步入官場,由於官商結合,趙家又接辦了淮北、六安、壽州、馬頭等地的鹽務。此後,趙家圍繞鹽務和永升老店等大商號,在山西老家至江南沿途三千多裡的城鎮上,開設了店鋪生意108座,歷經乾、嘉、道三朝六十多年的鼎盛輝煌。
“老南院東家是‘財旺人不旺’啊。”常海富感慨地說。後來因為大東家子嗣單薄,趙家逐漸放棄了經營百年的官鹽事務,喪失了支撐其百年輝煌的滾滾財源而走向衰落。到上世紀二十年代,趙家的第十代傳人趙伯周、趙仲周掌家,使侯莊趙家在經商歷史上又迎來了短暫輝煌,不僅原來的生意有所拓展,還投資了“大德制針公司”,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日軍侵華,趙家的生意再次遭受重挫。至此,趙家經商神話在侯莊終成歷史,只留下老南院供後人贊歎與惋惜。
(來源:晉城新聞網 太行日報·晚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