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東北

東北

日期:2016/12/16 19:14:5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鳳凰山山城即歷史上有名的烏骨城,是高句麗晚期建築(公元前37-公元668年)的山城遺址。該城利用左右兩山的懸崖為壁,山勢低凹處以楔形石塊壘築城牆。南西各口用土石橫築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內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周長近16公裡。現存較完整的城牆2355米,倒塌的城牆5170米,其余部分則以懸崖峭壁為牆。城牆牆基寬5-6米,頂部寬3-4米,高5-8米。牆體以楔形塊石砌築而成,全城辟有南、北、東3座城門。
  城內有點將台、烽火台,高山哨所、旗桿座、水井、采石場等遺存。鳳凰山山城,作為國家文物管理局第四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未開放。



 

北方的春天總是姗姗來遲,冰雪還未消融,萌動的綠色正努力的掙脫枯黃的羁絆,頑強而決絕.早開的冰凌花在怒放中傳遞著春的消息.春天來了,拾掇好心情,整理好背包,走出戶外去踏青,去徒步,去遠行,環繞在鳳凰山中離自然很近離紅塵不遠 ,慢慢的走著,任憑漫長的腳步去穿越春天,春天浸濡著生命的期待。一片片的記憶,終會象新葉掛滿生命之樹的枝枝桠桠,豐盈而蓬勃。

 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骊”,簡稱“句麗”“句骊”,現又叫“高氏高麗”) 為扶余人所建。其民族主體是東北亞古老民族扶余人,再長達700年的歷史裡國內主要民族有扶余族,漢族,契丹等。高句骊亡國後,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個方面:
  1、遷入中原,融入漢族;2、入突厥,後遷於遼西,融入漢族;3、入靺鞨,進入渤海,遼滅渤海後。遷至東蒙、遼寧、山東一帶,融入漢族;4.入新羅,進入今天的朝鮮族。
  高句麗作為中國古代多民族融合歷史長河中的一支涓涓細流,當它延綿七個世紀後終於融入巨流,渾然間其歷史也被淹沒於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就此蒙上了厚重而神秘的色彩。直到近代,才被考古發現所逐步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隨著中國吉林和遼寧的高句骊王城、陵墓.山城等被發現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烏骨城因此而成為消亡的北方民族遺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