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洞
日期:2016/12/16 19:20:5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郭洞
郭洞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執中。元代至元三年(1337年),後裔仿珍藏北京白雲觀的學仙修道寶圖《內經圖》營造村莊。砌城牆形成水口,建回龍橋聚氣藏風,植村周樹木善化環境,規劃民居、通道並巧設七星井,形成"山環如郭,幽邃如洞"的絕佳人居環境, 故名郭洞。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水村"。
原始森林奇觀 村東龍山原始森林, 山呈三角形,被譽為"綠色金字塔。滿山六七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蘊藏著原始奧秘,展示著古老神奇。古樹品種多,有南方紅豆杉等國家一級珍稀樹種。林中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難得的天然氧吧、森林浴場。
郭洞的地形確實獨特,三面山環如障,猶如福地。雙溪匯注,天賦靈性。難得北面留一平地,遠處又有左、右青山相擁,恰好應了"獅象把門"之說。雙溪匯合後沿西山環村而流,於是一座回龍橋跨溪而建,把這塊寶地的風水包裹得嚴嚴實實。關於這座建於元代的郭洞歷史最長的建築,另有一段傳說,回龍橋原稱石虹,先人告誡,石虹不能垮,"其橋既壞,村中事變頻興,四民失業,比年災浸,生息不繁"。又有形象術者稱"橋為艮象,下急而上沖其勢,弛弓將西而東不利於宮","山為龍山,住則龍回,橋不可廢。堰水作橋,龍回氣聚……"於是村民著眼於地利,緣根於卦象,選址建橋。此後,此橋毀了修,修了毀。乾隆年間,在拱橋頂上建石柱方亭,此增加了美觀。十裡外的石蒼嶺,北山上的塔和這座回龍橋幾成一條直線,可見古人看風水造形勢的一番苦心。
任何一個地方,哪怕再精致,如果沒有文化內涵,不能品賞人文景觀,恐怕總是缺少回味的。郭洞所以耐看,還因為她有著大片的明清古建築,雖然鮮見豪門深院,但村宅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可以說是一部從明代到清代直至民國的建築編年史。古樸大度的明代廊柱,精雕細刻的清代牛腿,受到西洋氣影響的民國門窗,比比皆是。讓人饒有興趣的是郭洞的整體布局。郭洞由相連的郭上村和郭下村兩部分組成,道路縱橫有序,均以卵石鋪地,晴雨皆宜。6口水井,郭上、郭下各半。公用設施有一祠四廳,分布在村子的上、中、下三個部分,村民的祭祀、紅白喜事等活動均可就近舉行,郭洞的始祖似乎當時就懂得"環保"和"規劃"了。建築中最值得一提的當數何氏宗祠,它建於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規模宏偉,氣象肅穆,總面積達1060平方米,大梁下高4。64米,祠堂懸掛匾額30塊。要不是"文革"中遭受破壞,匾額多達94塊。祠中還建有36平方米古樸典雅的古戲台,飛檐角,壁畫輝煌。每逢重要節日,台下緊鑼密鼓,台下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郭洞雖在深山,但世世代代崇尚教育,培育子孫立志讀書,報效祖國,這成了郭洞的民風之一。400多年前,郭洞就由第8代祖荊山公創辦了私塾"嘯竹齋"。清康熙年間,擴大規模改為"鳳池書院"並作讀書歌一首"一代絕書香,十代無人續。書不讀,禮儀薄,縱有兒孫皆碌碌……"世代相傳。可惜的是書院原址已毀,改建新校了。郭洞人不但學文,而且習武,村中建武館,明清時該村114名秀才,其中35名為武秀才,還出過一名武舉人。
大凡古村落均有"水口",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溪水匯聚之處,其實是拒外敵於村口的關卡。郭洞水口尤具特色。回龍橋東為400米高的陡峭龍山,山上是雲罩霧籠的百畝原始森林,一直和荊棘叢生、危巖密布的西山相連。橋下溪水湍急,橋外有一道5米高的堅厚城垣,一條大路由此由穿過。舊時,村民均由城門出入。城門有副石刻楹聯:"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橫批為"雙泉古裡"。
南寧中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攝像及旅游專題片、企業專題片制作聯系方式:
電話:0771-5766111 5843766 QQ:741143338 26024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