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石窟
日期:2016/12/15 15:21:0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石鐘山石窟又稱劍川石窟,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裡石寶山南部文峰,因有一紫紅丹巖(丹霞地貌)形狀如倒扣石鐘而得名。石窟群依山開鑿,宏偉壯觀,共有石鐘寺區、獅子關區和沙登箐區,計17窟,造像139軀,是南诏、大理國時期的藝術瑰寶。
石鐘寺區有石窟8龛,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全窟的重點;第3-7窟是佛像,雕刻細膩,造型優美,是石窟群中藝術性較高的幾處。獅子關區有石窟3處,其一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稱"全家福";另一為俗稱"酒醉鬼"的雕像;第三處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國人"四字,實為天竺(今印度)僧人。沙登箐區有石窟6處,在甲子寺懸崖的縫隙中雕刻的多聞天王和增長天王像,高達2米,威武雄壯。
石窟開鑿於南诏、大理時期,雲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石窟群,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其反映的內容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
1-南诏的歷史畫卷
獅子關第一窟,石鐘寺第一、二窟,分別刻畫了南诏三代王者的形象。南诏,這個對西南邊疆有過重大影響的地方政權,始於細奴邏躬耕巍山,在唐王朝支持下,艱苦創業;閣邏鳳聯合吐蕃大破唐軍於西洱河的時候,開始有了發展;盛於異牟尋重新歸唐,廣拓疆域。石窟的作者,精心選擇了這三代帝王,對南诏的歷史予以藝術的表現。
上獅子關右側數十步,見一舌狀巨石,下雕南诏王全家造像。窟為方形,全高約5尺,寬約4尺,窟前雕有簡單的台階和石欄。窟內下段為石台,台上雕坐像5人。左端為王者,右端為王妃,二人袖手盤坐,容貌端莊,體態豐滿,強健有力,帶有山民特有的質樸風姿。王、妃中間及左右,各坐小孩一人,似為二男一女。石座兩端各立男女侍者一人,女侍持扇,男侍持筆。整個室內陳設簡樸,較接近於歷史真實。王妃肩後正中壁上有一塊題記:"大聖晟蜀羅大王及後妃男女從者等尊容,元改造像,昌寧記之。" 晟蜀羅疑為獨羅消,即細奴邏,是南诏第一代主。南诏統一洱海地區,細奴邏被奉為"本主"。今巍寶山巡山殿,仍塑有其像。石鐘寺東北的劍川牟平村,群眾也稱此窟中的王、妃雕像是他們的"本主"。這一窟造像布局,也跟當地民間的本主雕像構圖相近。
與獅子關石窟隔嵩相對的石鐘寺石窟,因窟前有石如鐘,石前建寺,因以名之。這裡的第一,二窟,也是雕王者像。不過氣勢和陳設,均大不相同。第二窟共雕像16,中心人物是閣邏鳳。他頭戴雕镂精細的王冠,身著圓領寬袖長袍,袖手盤坐,龍頭椅上的墊褥四周雕花,邊綴纓帶,倚背又鋪一層氈墊。屏風雕日月圖像及飛龍騰空,椅上二獅相背蹲伏。王者右方略低處有一坐像,身披袈裟,手執念珠,身後撐有一曲柄傘,顯然是一位有地位的僧人。這可能是閣邏鳳的弟弟閣陂和尚,他在戰爭擊敗鮮於仲通後送率60人代表南诏至吐蕃獻捷,而吐蕃遣宰相倚祥葉樂持金冠、錦袍、安扛馓(曲柄傘)等大批名貴物資至鄧川,以南诏為兄弟之國。在王者與和尚兩側各雕侍從立像6人,有的抱劍、有的持扇、有的舉旗,皆體魄雄鍵,孔武有力。武士手中的一面旗幟,迎風翻飛,透露著吐蕃的影響。窟的前側,各雕一官吏,為清平官。廳內人物高低相間,錯落有致,尊卑分明,有強烈的立體感。整個場景、氣氛、旋律、情調,都彌漫著這個政權欣欣向榮的氣氛。200年前的納西族詩人桑映斗詩曰:"南诏閣邏鳳,留像此山谷。有唐中葉來,耀武武已黩。衣冠是耶非,俨然帝者服。"
石鐘寺一號窟,亦為王者像。唯場景、氣氛與上窟不大相同。與第二窟相較,雖中心人物均為王者,構圖也略呈半圓形,但有許多區別--二窟王者周圍多是披堅執銳威風凜凜的骁將;此窟則多是忠實善良、知文習武的大臣,並有手持書卷的從者出現;二窟有曲柄傘、五方旗等依附吐蕃的標志,此窟則已不見,唯增王前的香案;從窟檐雕刻的簡、從者持印、執籐杖、背斗笠等細節看,近人多推測他就是毅然歸唐的異牟尋,左右二人是清平官鄭回和杜光庭。史載,異牟尋曾從鄭回學習漢文化,群臣多知中原禮儀;歸唐後又派大批南诏子弟到中原學習。異牟尋在位時,注重發展生產,屢敗吐蕃,為南诏極盛時期。
石窟所選的細奴邏、閣邏鳳、異牟尋三代南诏國主,是三個極有代表性的人物。它既是南诏藝術珍品,也是寶貴的民族史料,為後人研究南诏的政治、軍事、文化,乃至服飾、風尚等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
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觀音、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等。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各有個性。同是觀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愁面觀看、甘露觀音、細腰觀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