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縣陽山古村因依騎田嶺而得名(騎田嶺是南嶺五山之一,秦時稱陽山)。陽山古村,位於桂陽縣正和鄉境內,距郴州市區30多公裡,距桂陽縣城18公裡,與萬華巖、仰天湖、四清湖構成旅游金三角。
今年9月,生態郴州(民俗民居文化)旅游節將在千年古郡桂陽開幕。而陽山古村正是這一重大節會的主要景點之一。是什麼讓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陽山古村如此神奇,如此讓人著迷呢?
到陽山古村,大門內側的幾塊破損的石碑,或許就是陽山人數百年文明和諧史的見證吧。我們來看看陽山的幾個有關民俗文化的傳奇故事吧。
恩德婆婆與救嬰序
在原始次森林般的古村後垅山上,葬著一位倍受人們稱頌的老人。村民告訴我們,這就是“恩德婆婆”的墳墓了。小小墳穴,沒有任何石圍、石碑,只是墳尖上的一個趴滿青苔的瓷甕特別惹眼。“甕”在當地方言中與“恩”協音。或許是這個“甕”的存在,陽山人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恩德婆婆“的感人故事,鞭策著陽山後人行善積德,樂善好施。
在封建社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當官做員,而女人則為婢為奴,不能與男人平起平坐,同席就餐。在這種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下,許多女嬰剛剛生下來就遭遺棄甚至殘害。這樣的悲劇,陽山古村也曾經上演過。幸好村裡出了這位“思德婆婆”。她是何氏家族十世祖孫何室之原配劉氏。劉氏生前未得半子一女,但她卻用盡終生積蓄扶養遺棄的女嬰十多名,廣積恩德,惠澤後世。
在她的影響下,何氏子孫秀才何植厚繼承遺志發揚光大,發動族人捐谷捐錢,建造了“救嬰堂”,成立了救嬰會,拯救女嬰於水火。“救嬰會”規定:村中每出生一名女嬰,資助米谷兩擔,如有棄嬰、殘嬰行為將受宗族家法。此外,救嬰會還承擔起了對內保護女人合法權益,對外討伐欺凌出嫁女姑的惡徒,聲威浩蕩,名聲遠揚。
僕人偷砍一棵樹,族人罰他三擔谷
陽山古村何氏家族歷來家規甚嚴,在村子鼎盛時期,族人成立了禁戒會,戒律更加全面,如禁山、禁賭、禁毒、懲處不孝、不檢點行為等都有明確細致的規定,且操作性強。禁戒會中有一句話叫做“家法不認親疏,刀砍不論骨肉”,意思是族人中無論何人,無論地位多麼高,觸戒犯戒都將受到懲罰。也許正是有了禁戒會,陽山才有了郁郁蔥蔥的後垅山,有了今天的純樸民風。
相傳,禁戒會有一會員家裡的僕人偷偷到後垅山砍了一棵樹,被族人發現,告到禁戒會。第二天,禁戒會全體人員就到該戶人家裡罰了三擔谷,並責令偷樹的僕人繞著後垅山燃放鞭炮游行一圈。
古老的重九會
“寧做太平犬,莫為亂世雄”。在暗無天日的封建社會,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外國列強大舉入侵中國,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無數老人和孩童被饑餓和疾病無情地奪去了寶貴的生命。然而陽山料材的老人和孩童卻非常幸運,他們遇到了貴人。
清同治年間,以何世梁為代表的孝子賢孫成立了“重九會”,為他們捐糧捐款,贍養孤寡老人,安度晚年。“重九會”相當於現在的“敬老院”,試想,在那種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陽山何氏宗族竟然還能成立慈善機構,互濟互助,可見陽山的民風是多麼的純樸,風格是多麼的高尚,這可以說是危難之際顯身手,患難時刻見真情!相傳“重九會”的會長就是何氏宗族的族長,村中每添一男丁,戶主將給“重九會”送蕉粑20斤,生一女送10斤,每逢九月初九,“重九會”將會為他們點上九盞長明燈,意為子孫後代長命富貴。
何裕子成立“議學會”
說陽山古村是人才輩出、墨家雲集的地方可一點不假。據陽山何氏族譜記載,600余年間,村子共出進士3人,舉人9人,國學22人,貢生、庠生20人,廪生12人,官至將軍者2人,入翰林1人,省祭1人,府判2人,登待部15人。
在封建時代,人們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書不讀子孫愚”的信條,然而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卻常因交不起學費而無法上學。陽山村有位叫何裕學的進士,他用盡自己的積蓄資助窮苦人家的孩子上學。不久,陽山村一些家境寬裕的人家也參與進來,掀起了一場助學救學的熱潮。清宣統三年,村裡正式成立了“議學會”,並刻碑為證,今天陽山古村中仍留有議學會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