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陽靈山寺
日期:2016/12/15 15:17:3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靈山寺位於廣東省潮陽市西北約25公裡的銅盂鎮小北山麓(地名幽嶺,又稱塔口山)。古剎背負青山,面對明湖,崗阜環抱,松篁聳翠,鳥語泉,環境清幽,向有“九龍八首,獅象對峙”之譽。
靈山寺是慧能大師嫡傳第三代弟子——大顛禅師開創於唐貞元七年(791年),由當地巨富朝請大夫洪圭(名大丁)捨地捐資,助成善舉。大顛比此寺為西天的靈鹫嶺,故命名“靈山”。
大顛(732一824年),俗姓陳(一說姓楊),諱寶通,祖籍河南穎川。唐開元末出生於潮陽,大歷中與藥山惟俨同登潮陽西山(今稱西巖),禮惠照禅師剃度出家。不久同赴南岳參拜石頭希遷禅師,大悟心地。唐貞元五年(789年)歸潮陽,率門人善覺、玄應、智高等於邑之東山開辟白牛巖,登山求法者越來越多,遂於邑西五十裡之幽嶺下創建靈山禅院,傳法者千馀人,門徒遍布閩粵。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谏唐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與大顫過從甚密,他在給孟簡的信中說:“朝州時有一老僧號大顛,頗聰明,識道理,遠地可與語者,故自山招至州郭,留十數日,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與之語,雖不盡解,要自胸中無滯礙,以為難得,因與來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廬。及來袁州,留衣服為別,乃人之情。”大顛和尚特於韓愈留衣處建亭以志其誠。
大顛一生著述頗豐,有《般若波罹密多心經釋義》及《金剛經釋義》,曾自寫《金剛經》一千五百卷,《法華經》和《維摩經》各三十部,藏之寺中。但諸經已亡佚,惟《殷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有日本續藏經本和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名署大顛。
唐長慶四年(824年),大顛圓寂,墓塔建在寺左。據明林大春《隆慶潮陽縣志》載:“唐末有發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盡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復瘞之,號瘞舌冢。宋至道中(995-997年),鄉人又發現之,惟古鏡一圓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後人遂稱大顛祖師塔為“舌鏡塔”。
舌鏡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徑1.8米,由78塊有一定規格的花崗石砌成。塔基有龍、麟、獅、熊及奇花異卉浮雕圖案,古樸典雅,為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
自唐宋以來,歷代帝王及官紳黎庶均對古剎加以保護葺修;四海缁素,多來朝禮參學;南北詞人騷客,時會於此,呤詩潑墨,積澱為潮汕歷史文化之奇葩,使古潮州有“海濱鄒魯”之譽。
據有關地方志記載唐長慶二年(822年),穆宗賜額“護國禅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敕賜新譯藏經一部;住持覺然法師重修古寺;宋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敕賜“開善禅院”;宋景祐元年(1034年),潮邑進士許申撰《敕賜靈山開善禅院之記》,述寺勝概,碑刻尚存;宋高宗欽准潮邑名賢王大寶改靈山為“祝聖萬壽山”之請;元泰定三年(1326年),寺重修,鑄巨鐘一口,銘文曰:“靈山之巅,有閣崔巍。明月澄波,海鯨驚雷”。明代巨鐘移懸於潮州郡谯樓。明洪武二年(1369年),住持僧空山修重本寺;明正統、景泰、成化年間(1436-1487年),鄉人助住持僧德輝修寺;明正德末,寺廢;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知縣徐一唯建佛堂一座;明崇祯六年(1633年),知縣楊灼續復修,後又廢;清康熙辛巳至丙戌年間(1701-1706年),潮陽縣令彭象升延請高僧信如主持重興古剎,復建為三廳六院九天井的格局,留存至今。
信如和尚於大顛祖堂側手植氣根蘭一株,不沾埃泥,遇風調雨順之年,便於清明期間開花,清香四溢,寺僧稱之為能預報吉祥之“信蘭”。1986年2月22日,趙樸初老居士親登靈山寺禮佛考察,改署方丈廳為“信蘭廳”,一詩傳為佳話。
1949年前後,古剎已一派荒蕪。1952年寬鑒法師和又宗法師不辭艱辛,奔走潮汕各地寺庵精捨,組織僅存的僧眾二十馀名,登上靈山寺辟建“僧伽試驗農場”,農禅並重,生產事佛,苦心經營,對古剎進行維護修葺。但1966年夏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將全寺經卷書畫焚燒一空,逼僧還俗,古剎改農場。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僧眾獲准歸寺;1981年開始,又成、定根、新曦、明光等四任方丈相繼重興擴建,在清代基礎上改建擴建,占地超過五千平方米,千年古剎,煥然一新。
1998年4月11日,心印法師任方丈,籌劃創建規模宏偉的“唐大顛祖師紀念堂”,《人民日報》社社長、著名書法家邵華澤題署紀念堂匾額。
靈山寺以舌鏡塔、留衣亭、拔木塢、寫經台、祝聖碑、開善藏、白石槽和千業果合稱為“靈山八景”,近年已分期全部修復。此外,1991年又於寺後建立千佛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