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歲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為線裝的史書,塵封於歷史的塵埃中,但是當發現六百年前的江南風物在這偏遠的貴州腹地被定格,忽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屯堡,正在以其遺存的古風和鮮明的特色令世人所驚歎。
大明王朝遺落的桃源夢
數百年前的大明帝國痕跡早已湮滅無痕,而貴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仍在堅強地證明當年的討伐厮殺,其中天龍屯堡就是眾多屯堡村寨中比較典型的一個,她的神奇就在於,在這裡生活了數百年的人們,依然保留著明朝的服飾、風俗和飲食習慣。特別是服裝——最純正的明代鳳陽漢裝,那是朱元璋老家漢族婦女的正統裝束。
從新建的牌樓進去,就進入天龍鎮,轉過一個彎,一處明代驿茶坊異常引人注目,一位身穿“鳳陽漢裝”的中年女子正在烹茶,茶驿中有老式茶坊灶具和幾條方凳、粗陶碗,頗有鄉野間質樸的親和意味;茶坊後的演武堂裡不時地傳來鑼鼓聲,那是當地人在為游客表演地戲;一泓溪水貫穿了古鎮的座座小橋,無心地營造著江南小橋流水的靈動;沿溪多為石砌櫃台的商戶人家,戶中當地的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橋頭閒聊。簡單的勾勒,就是天龍屯堡給人留下的幾個印象標簽——悠閒、沉澱、滄桑、淡然。
雖然整個鎮區新老建築雜陳,有些讓獵奇的游客覺得遺憾,但跨過小橋鑽入小巷還能看到軍事機關重重的民居建築概貌,其中的九道坎巷要穿過狹窄低矮、兩邊布置槍眼的過街門洞。街盡頭是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小學,仍然保留著清末明初的建築風格。另外,鎮北還殘存著一段古驿與一座古驿橋,靜靜地向外來人講述著數百年前的風聲鶴唳。
屯堡也是一個石頭的世界,石頭的體內往往湧動著生死循環的潮聲,卻又把一切歸於寂靜。穿過高大的石頭寨門,在整齊的石板小路一側,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石頭的圍牆,石頭的屋子,石頭的古橋,在石頭叢中綿延向前的小河……
屋前屋後的路上,一個個包著白色頭帕、系著圍裙、穿著藍色或白色寬袖對襟長衣的天龍婦女在行走、在說笑、在勞作,腳上穿的翹頭繡花鞋頗為吸引人,後來才知道,這叫翹翹鞋,是屯堡女人特有的,過去在翹角處還是可以藏刀片的,敵人進犯時繡花鞋也能當武器用。也許是出於戰爭的需要,屯堡女人早在明朝時就不纏足了,所以,屯堡女人又有“大腳妹”之稱。戰時由於男人們要操持戰備,這裡的女人便比其他地方的女人擔當了更多的農務,另外還要承擔著生育和撫養孩子的工作。相比於用一生時光守望一座貞節牌坊的徽州女人,這裡的每一個“大腳妹”,也是一部屯堡女人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