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伴河的甘堡藏寨,其實系嘉絨藏族的寨名,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據當地的人介紹,春秋戰國至晉朝屬維洲屬地,阿壩是羌人游牧區之一,南北朝時期屬吐谷渾國。唐太宗貞觀年間,松贊干布派大兵壓境,在松洲(即今松潘縣)一帶發生激戰,占領了該地區,當時甘堡一帶是兩兵激戰爭奪的地方。而後,西藏內部發生四分五裂,大部分藏人沒有回西藏而留了下來,與羌人融合比鄰而居世代繁衍,成為嘉絨藏族。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屬雜谷腦土司領地。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廢除土司制實行改土歸流將雜谷土司屬地設五國軍守備,甘堡設苟桑二員守備,其中桑式守備衙門主體至今保留完整。甘堡藏寨是五縣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嘉絨藏寨,以其獨特古樸、自然、厚重的建築風格,令世人驚歎不已。
甘堡藏寨的石屋像一組壯觀的藝術群雕,石屋不用磚、水泥、河沙、石灰修建,而是就地取材於河水中順水沖下的花崗石(當地俗稱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塊,用當地的黏土壘而成。石屋冬暖夏涼,不易風化,又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兩三層,下寬上窄;一層養牲畜、堆雜物、二層是客廳、廚房、臥室、客房;三層屋頂平整可作涼曬,揚打糧食場地。有的藏居甚至還有類似現代樓房中內、外陽台式的建築。石屋毗鄰相連,高低錯落有致。自然排列成村落;屋與屋間有狹窄的巷道、寬的三米左右、窄的僅能並肩過兩人。巷道路面全部用麻子石或者鵝卵石砌成。
2008年5.12大地震,讓甘堡藏寨毀於一旦。2009年3月5日,理縣甘堡藏寨舉行了“湖南省對口支援理縣甘堡藏寨委托重建儀式”,標志著甘堡藏寨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啟動。歷時二年多的重建後,如今,千年古藏寨基本全面恢復原貌。甘堡藏寨已初具規模,整個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連、戶戶相通,無不體現嘉絨人精湛的技藝.寨子裡是一幢幢石頭壘砌而成的碉樓般的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