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開福寺
日期:2016/12/15 15:16:4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在長沙城北新河與湘江交匯處鳳嘴,有一座殿宇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這便是三湘名剎開福寺。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為禅宗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寺院,始建於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時馬殷割據湖南,建立楚國,史稱“馬楚”。馬氏以長沙為都城,在城北營建行宮,建有會春園,作為避署之地。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之子馬希范將會春園的一部分施捨給僧人保寧,創建了開福寺。馬希范繼位後,又在附近大興土木,旁壘紫微山,北開碧浪湖,使開福寺一帶成為著名的風景勝地,有內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題詩《開福寺》贊曰:“最愛招提景,天然入畫屏。水光含鏡碧,山色擁螺青。抱子猿歸洞,沖雲鶴下汀。從容坐來久,花落滿閒庭”。
開福寺興盛時,住僧達千余人。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絕,名僧輩出。北宋洪蘊,佛醫俱精,被宋太祖召見,賜紫方袍。宋徽宗時,道寧禅師住持,使佛寺中興。他將臨濟宗楊岐派禅法,傳給日本求法僧人覺心。覺心回國後,創法燈派,被日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谥號,僧徒眾多,日本佛教臨濟宗派因而視開福寺為“祖庭”聖地,幾乎每年都要派人來朝拜。光緒12年,名僧寄禅、笠雲與著名詩人王闿運等僧俗19人在此組織碧湖詩社,賦詩談禅,一時傳為美談。光緒末年,詩僧笠雲創辦湖南僧立師范學堂於寺內。
千余年來,開福寺歷經興衰,多次改建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1994年開福寺被定為尼僧修學道場以來,住持能淨法師利生為懷,志存興復,對開福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橋、鐘鼓樓等;維修了大雄寶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齋堂、客堂、藏經樓。1997年,開福寺又從緬甸請回佛祖釋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難迦葉二弟子玉像(4米高)。隨後又從台灣等地迎請了5部大藏經供奉。整個修復擴建工程總面積達16萬平方米,重修後的開福寺不僅更加莊嚴肅穆,而且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高雅古樸,成為湖南佛教界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19
年,開福寺承辦了湖南佛學院尼眾部。
今開福寺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三大殿(三聖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及兩廂堂捨等。山門為四柱三門三樓花崗石牌坊式建築,高10米。門坊上分欄為浮雕彩繪,或為人物,或為樹木花草,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山門兩旁立有石獅、石象各一對。進入山門,即放生池,為原碧浪湖殘部,上架單拱花崗石橋,走過石橋,便見一座漢白玉觀世音菩薩聖像,面帶微笑,手執楊柳淨瓶,九龍擁立,莊重中透著祥和。伫立像前,肅穆與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塵世的心便也多了幾許平和與寧靜。再往前行,便是開福寺的主體建築三大殿。
前殿為彌勒殿,又稱三聖殿,面闊三間,外檐方柱,內檐圓柱,均為花崗石整石鑿成。殿內供奉西方三聖,現已無存,重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中殿為正殿,又稱大雄寶殿,高20米。中央供奉著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寶相莊嚴。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侍立兩旁。緊靠著釋迦牟尼佛背面,供奉著金色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殿兩旁還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後殿為毗盧殿,內供毗盧遮那佛像。周圍供五百羅漢像,高約0.4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民間流傳數羅漢以測吉凶,即以任何一個羅漢為起點,按自己的年齡,數到最後一個羅漢,再按羅漢的編號抽取封簽一張,以測吉凶。但現在的簽辭已作修飾,大多數以勸谕守正行善為主。
三殿之間有庭院,植古樹名花,並立有清代石碑數座,顯得十分古樸典雅。三大殿東側為客堂、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為藏經樓,是唐宋時的古建築,西側為禅堂、說法堂、念佛堂等。
寺內楹聯甚多,大多蘊含佛門教義和為人處世之道。大雄寶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清鐘撞破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聯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學耐人尋味。
開福寺自建寺以來,雖幾經損毀,但香火一直綿延不絕,佛事興盛。特別是成為比丘尼叢林以來,在住持能靜法師的主持下,弘揚正法,廣利眾生,法門昌盛,聲名遠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來訪,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日本臨濟宗派佛教高僧幾乎每年都來開福寺拜谒祖庭。台灣著名惠空大師和惟一大法師也多次訪問開福寺。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紛紛前來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淨法師應“中韓日三國佛教基金紐帶”組織的邀請,出席了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佛教交流會。2000年,應台灣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前往寶島說法巡禮,反響良好。2002年,應韓國佛教界的邀請,能靜法師參加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任團長的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