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簡述蘇州古建築的寺、觀等文化建築特點

簡述蘇州古建築的寺、觀等文化建築特點

日期:2016/12/14 22:49:34      編輯:古建築結構
 寺、廟、庵、觀宗教建築,歷史上星羅棋布。從規模上說庵堂建築較小,廟、寺、觀則較大,從平面格局上看,廟寺觀比較規整嚴謹。而庵堂則因地制宜。庵堂建築接近民居的布局與形式。它的風貌是粉牆黛瓦、清靜素樸。廟寺觀都依中軸線進行對稱均衡的布局。設有照牆、牌坊、山門、殿堂及大雄寶殿、佛樓和藏經閣,大雄寶殿前列左右配殿。中軸線旁邊落設禅房、齋堂、客房、庫房之類的附屬建築。

衙署、祠堂和文化性建築的位置,在《平江圖》上有比較准確的標出。看《盛世滋生圖》上,它繪出有:書院巷的江蘇巡撫駐地的撫台衙門,道前街一帶的江蘇按察使署和蘇州知府衙門,掌管全省民政、財政的江蘇布政使司署即藩台衙門,景德路的明德相國王鏊祠堂,南園的府學大成殿等。這類建築因封建制度和歷史的原因,平面布局強調中軸線和規整嚴謹。設照壁、牌坊、門前立旗門桿和石獅座,轅門後在中軸線上組合數進院落,或在中軸線兩側設左右幾路,院落兩旁一廊庑高牆配列,供儀仗及祭從人員用。主體和重要建築,采用殿型建築形式建造,子要建築用硬山式(硬山加博風裝飾)。從規格上看,殿庭建築最高規格則用重檐庑殿式更具雄壯肅穆的使人崇敬的風貌感。從整體上看,蘇州的省、府、縣的衙署、名人之地,所具有明顯的這類建築的蘇州地方特色風貌,宋代殿庭建築早期用青石柱,上置木斗拱及梁架(如雙塔羅漢院遺址)。宋後期則僅檐柱用石,其他系全木構(如三清殿)。明代則用全木結構(如大成殿)。晚期的殿庭建築則用清制與地方做法組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