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阿裡木江·馬克蘇提與新疆大學學生在伊寧市城鄉規劃局副總工程師於曉梅的帶領下,受邀來到伊寧市阿依墩街開展保護性的古建築測繪工作,通過記錄古建築的建築符號,來保護和傳承伊寧市的歷史文化。
目前,伊寧市有44棟已掛牌保護的歷史文化建築。經過此次測繪走訪,在六星街、阿依墩街等街區又發現了多處有價值的傳統特色民居。“新發現的建築,後期也會掛牌保護。政府會投入部分資金修護建築,保持建築的原風貌。”於曉梅說。
“我一共帶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在內的42名學生來到伊寧市,用10天時間對48棟建築開展保護性測繪工作。”阿裡木江說,通過測繪,將記錄下這些古建築的平面布局、院落布局、房間布局以及柱梁、屋檐、窗棂、門楣等細節處的建築符號。記錄下來的建築符號可以作為修護時的參照標准,保留住建築的原風貌。
在阿裡木江看來,保留住這些歷史建築,也可以提升伊寧市的知名度,推動經濟發展。
“建築本身不會說話,但其蘊含的文化元素可以透露出過去人們的審美觀、情感以及生活狀態。”南京市委黨校教授孫涉說。借此次古建築測繪工作,他一同走訪和參觀了伊寧市部分歷史文化建築。他說的這一點可以在當天測繪的阿依墩街四巷13號的民居中看出。這棟維吾爾族建築風格的歷史民居,其大門的門楣處卻雕刻有其他民族的裝飾花紋。“在過去建房子,覺得哪一個民族的花紋樣式好看,就都互相借鑒、使用。”阿裡木江解釋,這體現的是一種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