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安徽木梨硔碉樓及戰壕遺址重見天日

安徽木梨硔碉樓及戰壕遺址重見天日

日期:2016/12/14 11:58:59      編輯:古代建築

戰壕遺址重見天日

    近日,休寧縣溪口鎮木梨硔村村民在挖掘鄉村旅游資源時,部分村民主動出工投勞,將該村一處荒廢多年,湮沒在雜草叢中的紅軍時期碉樓與戰壕遺址進行了清理,使其重見天日。4月19日,筆者在村民的帶領下,特地去現場進行了察看。

    該遺址距村子約500多米,介於苦竹尖和楊培尖之間,土名冷水窟的一個山頭上,海拔約800米。整個遺址四周被樹林掩映,占地有130多平方米,外圍是兩條環形戰壕,外面一條較為寬大,呈U字形,深約1.5米,寬約80厘米,長150多米,可以埋伏百余人;裡面一條深約1米,寬70厘米,長100米左右,中間部分隆起的則是碉樓,落差達5米左右,呈正方形,占地面積約16平方米,只是如今已經倒塌,四周牆角高約1米處的地方都依然完好,邊上散亂著大量的廢棄磚石。依然依稀可見當年碉樓的氣勢。整個遺址除碉樓部分倒塌外,其他部分均保存較為完好。

戰壕遺址重見天日

    為尋訪歷史淵源,隨後,筆者采訪了現年86歲的當地村民詹仁壽,老人的思維清晰,他向筆者介紹道。在他五歲時(1935年),這一帶地處婺源與休寧交界處,木梨硔屬婺源縣浙東鄉管轄,開始有紅軍游擊隊頻繁出沒,不久,負責這一塊剿共的國民黨十區專署中校參謀楊自立帶人來此修建碉樓。那磚是拆了附近念慈山廟的圍牆而建的。碉樓原有兩層,土木結構,高約6米,前後均設有瞭望孔。建成後,每天都派兩個人駐守,及時報告情況。他的父親詹雙生等人就曾經來看守過碉樓。後來,楊自立調到休寧汪村一帶去“剿共”了,這個碉樓的防務就轉交給了當時的婺源縣浙東鄉鄉公所管理,隨著國共兩黨合作,這碉樓就沒有人站崗了。

    解放戰爭期間,這碉樓還打過一仗。1947年秋天,皖浙贛游擊支隊開始在這一帶活動,這裡是從顏公山到浙嶺、高湖山的必經之地。據現居住在溪口鎮上莊村的85歲老人王山甫介紹。他老家是板橋鄉沂川村的,那一帶游擊隊活動頻繁,12月的一天,當時皖浙贛游擊支隊的一個排十來個人,在丁鐵牛的帶領下從板橋到祖源村去采購貨物,當時叫他帶路。白天一切都順利,購完貨物後返回時途經木梨硔,當時,天已黑了,大家正決定在念慈山廟吃晚飯並住下,開始在燒飯,不曾想,游擊隊的行蹤被溪口區聯防署知道了,他們派來了幾十名鄉丁,一路從祖源殺過來。游擊隊員們聞聽到槍響,飯也來不及做,迅速占據了這碉樓的有利位置,埋伏在那等待。等國民黨兵靠近時,就開火,火力威猛,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敵人依仗人多勢眾,發動一次又一次,最終都被游擊隊打趴了,對方有好幾個人受傷。而游擊隊這邊毫發無損。敵人只好狼狽逃竄,游擊隊繼續回到廟中燒飯住宿,第二天黎明,就悄悄都離開了木梨硔。村民們只聽到頭天晚上槍響,還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後來,有村民在這撿了不少的彈殼。

戰壕遺址重見天日

    “解放後,六十年代時,有一年我們村做茶廠,沒有磚,我們就從那裡拆了一部分,這碉樓後來日曬雨淋,逐漸倒塌了”。詹仁壽補充介紹道。

    這次碉樓遺址重見天日,村民們都很高興。“這裡前後視野都比較開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觀日出雲海的最佳攝影點,同時這裡也是個紅色旅游點,可以讓大家追溯往事,懷想革命烽火歲月”。該村農家樂協會會長詹春九愉快地介紹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