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古鎮“南腔北調”鬧新春
日期:2016/12/15 23:44:28   編輯:古代建築作者 邵燕飛 徐王俊
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兔年新春伊始,記者走進浙江省江山廿八都古鎮,在火紅的對聯、熱鬧的鞭炮聲中,一股文明的新風迎面撲來,人們通過民間藝術表演來表達新生活的喜悅。
與過去“走親戚串門子、喝酒打牌找樂子”的傳統春節過法相比,如今的廿八都古鎮新年“過法”著實變了樣。今天,廿八都木偶戲、坐唱班、唱山歌、踩高跷、旱船及雜技表演等南北傳統文藝表演,成為古鎮過年的重頭戲,鄰邊的村民們聚集在一起,熱鬧不已。
記者了解到,廿八都民俗濃郁的“異域色彩”源自它的地理位置。古鎮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據記載,廿八都一帶曾是“人跡所絕,車道不通”之地。自唐末黃巢起義軍開辟仙霞古道,打通三省交通後,除了軍事要沖外,商貿隨即興旺起來,鼎盛時每天有千根扁擔在運貨。外來客商、雜夫、退役官兵紛紛在此定居。
古鎮很小,方圓不過十多裡,卻聚集著140多個姓氏,是迄今為止發現惟一有百家姓氏以上的移民古鎮。廿八都風景管委會工作人員陳敏蘭介紹,南北交融的移民古鎮,還包含著各地方言“南腔北調”,除了獨具特色的“廿八都官話”外,至今還保留著浙南、贛西、閩北閩南、徽州等12種不同方言。
戲台上的廿八都木偶戲小人雕刻地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一人清唱,眾人幫腔。木偶師金宗懷告訴記者,木偶技藝是從祖輩上傳承而來,距今已經有350多年的歷史。以江西贛劇為主要唱腔,有10多種提線技藝,存有古傳木偶頭像道具40多具,手抄劇本上百本。該戲還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廿八都唱山歌音調或纏綿幽婉,或粗犷奔放。可以一人獨唱,多人對唱,以即興創作為主。山歌有雲貴高原山歌的元素,這也充分說明廿八都的文化與其他地方著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當日的文藝演出,吸引了來自周邊群眾前來觀看,各種車輛擺滿了停車場。當地居民祝萌英已近古稀之年,她笑著說,小鎮已經10多年沒有這麼熱鬧了,過去大家為生計忙著賺錢,對當地的風俗逐漸淡化,現在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精神追求又上來了,也讓年輕一代增加對古鎮歷史文化的認識。
廿八都鎮台聯會會長姜志深告訴記者,遠在台灣的內弟陳省三在年前曾與他通過電話,在濃濃的鄉情中,對該鎮獨有的民間文化流露出無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