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景美 盤點雲南15大鮮為人知的古鎮(圖)
日期:2016/12/15 22:43:20   編輯:古代建築一、大理雲龍縣諾鄧村
諾鄧村
世上真有什麼地方能抵御歲月變遷,時光侵襲麼?地處滇西北大山深處,那座名叫“諾鄧”的白族村莊,就在滔滔的歷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變的面貌。她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於自唐代南诏時期開始,1000多年以來“諾鄧”這個村名一直沒有改變,因此她被稱為“千年白族村”。
諾鄧村旅游資源豐富,村中現存大量的明、清建築和玉皇閣道教建築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樸的民俗民風和秀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的鹽井文化構成了諾鄧村獨特的旅游資源。
周圍的風景名勝區和文化古跡也很集中,有天池自然風景區、天然太極圖奇觀、虎頭山道教建築群、順蕩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譽為記載著雲龍縣歷史變遷的“橋梁博物館”古橋梁等。200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廣旅游推廣峰會,諾鄧村被推介為“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村落”之一。
本文關鍵詞: 歲月神偷雲南15大鮮為人知古鎮
相關目的地: 國內雲南省麗江市大研古鎮地區麗江古城
二、大理沙溪古鎮
沙溪古鎮
沙溪位於大理劍川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位於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裡。沙溪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小壩子,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瀾滄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縱貫全壩。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南诏、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成為當時唐朝和吐蕃的緩沖地段,也是連接兩者之間的紐帶,溝通經濟、文化交往的茶馬古道主要途經地之一。
歲月的斑駁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靈魂與核心,是沙溪商貿交易的地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集寺廟、古戲台、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寨門於一身、功能齊備的千年古集市。
寺登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個街市,熱鬧非凡,各地來的馬幫在街前一天下午就陸陸續續通過巷道來到古街投宿,戲台上洞經古樂、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開始。古戲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築,它位於四方街東面建築群中央臨街的位置,與西面興教寺殿宇、寺門建築成一中軸線,將古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從而為劃定各類生意經營范圍提供了實物標志。
四方街西面的興教寺有一個破損的石獅,它的身上有一個圓形小孔。據古鎮上的老人講,以前那個小孔裡塑有大型紅色木槓,上面有一盞巨大的防風雨油燈,由寺登村民輪流值守,每天一戶。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值守戶往燈裡加油、點燈,第二天早上再由該戶熄燈,並交給下一戶值守。這就是說,在以前茶馬古道相當熱鬧的時候,無論刮風下雨,寺登四方街夜夜通明,寺登古鎮不僅白天熱鬧,而且晚上也熱鬧。
四、景洪勐罕橄榄壩
景洪橄榄壩
橄榄壩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市區約35公裡的瀾滄江東岸,是個平坦壩子,一片森林茂密的綠洲。
橄榄壩海拔530米,是西雙版納最低的壩子。瀾滄江蜿蜒而過,到處是一片濃綠,具有濃厚傣族建築風格的佛寺,一幢幢竹樓民居,掛映於綠蔭叢林和奇花異草之中,密林裡珍禽異獸和睦相處,展示出一派迷人的熱帶自然風光。
橄榄壩傣族稱“勐罕姆”。在橄榄壩,曼松滿(花園寨)和曼聽(花果寨)是兩個比較大的寨子。每個寨子都有典型的緬寺佛塔和傳統的傣家竹樓。樓前樓後遍種椰子、槟榔、芒果、油棕和荔枝等。寨子周圍有很多鐵刀木樹,這種樹砍了又發,越砍越發。鐵刀樹作為燒柴,可以保護當地其他森林資源。曼聽是游人最多的地方。由4個村落組成,以籬笆為界,除村落風光外,還可觀賞佛寺中的大佛和高5.6米的白塔,曼聽公園和曼聽村落、曼聽佛寺連成一片。
橄榄壩是開屏的“孔雀尾巴”,美麗的傣族村寨,就象裝點在孔雀尾巴上艷麗閃亮的羽毛。整個橄榄壩就是一個熱帶的天然大花園。
七、臨滄魯史鎮
魯史鎮
魯史鎮地處雲南鳳慶縣境東北部,位於瀾滄江和黑惠江中間,有“夾江”之稱,距鳳慶縣城84公裡,南面和小灣鎮隔江相望。全鎮居住著漢、彝、苗等10個民族,是著名的“茶葉之鄉”。
魯史,原稱“阿魯司”,歷史上一直是順寧府、縣設於瀾滄江北地區行政管理機構的所在地。鳳慶縣城和魯史鎮都坐落在茶馬古道向東南亞延伸的要沖上,是蜚聲中外的“茶葉之鄉”。魯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寬,由東向西把古鎮一分為二。現在魯史鎮的金雞村尚遺留有百珠連片的古茶樹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長著三千多株野生茶樹。
明清以來,魯史人就以茶為生。其中駱英才是魯史第一個人工種茶的人,並開設“俊昌號”茶莊,長期從事茶葉貿易。還有出自段逸甫茶園的“鳳山春尖”,是民國時期雲南茶葉的極品之一。
魯史鎮以四方街為中心點,和四方街連接的橫街是魯史古鎮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進魯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跡,這裡四合院的營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兩廂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此門就自成天地,很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寬敞的院落內,植樹栽花,疊石造景。在臨街或靠路的牆體上,有畫有詩。
八、普洱孟連娜允古鎮
娜允古鎮
娜允古鎮位於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城,是中國至今還保存著的最後一個傣族古鎮,已被列為傣族歷史文化名城。娜允古鎮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娜允即傣語內城的意思。娜允古鎮的房屋是傣漢兩個民族不同風格合璧的建築群。
從古代至近代,孟連歷代28任土司,統治達660年,隨著土司統治的延續,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擴大,形成了宣撫司統治區(孟連、瀾滄、西盟等)方圓數百裡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古鎮在東南亞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因為歷代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就設在這裡。娜允由“三城兩鎮”(上中下城和芒方崗、芒方冒)組成。土司時代,娜允古鎮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娜允古鎮中城是官員和家屬的居住地,娜允古鎮下城則是下級官員的住處,芒方崗和芒方冒是林業官和獵戶居住的寨子,孟連宣撫司署位於上城的最高處,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撫司署的附近。孟連宣撫司暑,傣語稱“賀罕”,意為金色的王宮,土司召賀罕,即為金殿之王。孟連宣撫司暑曾在清代被焚毀,1878—1919年重建。
娜允古鎮雖然歷史悠久卻至今仍保留著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風韻,蘊涵著豐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築,飲食、服飾、節日、音樂、舞蹈、民俗等文化、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近幾年來,境內外少數民族,特別是緬甸、泰國等鄰國的傣族客人到娜允古鎮訪古溯源的也日益增多。
十、楚雄祿豐縣黑井古鎮
黑井古鎮
黑井鎮位於楚雄州祿豐縣西北92公裡的龍川江畔,距昆明200公裡,距楚雄75公裡,成昆鐵路、龍川江縱穿全境。
黑井歷史悠久,從出土的石、陶、銅器、獸骨等文物考證,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鹽業的發展,使黑井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雲南的財政稅賦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從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
黑井古鎮景色昔日的黑井,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文化昌盛,僅明清兩代,就有13人中進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這塊兩山夾峙的彈丸之地,就建蓋庵堂寺廟56座、文筆塔5座,還留下了不少很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碑。
至今,黑井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建築,有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鎮。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舊,歷史紋脈清晰。
十一、雲南驿古鎮
雲南驿古鎮
在滇西高原與滇西橫斷山脈相交的祥雲縣是雲南之源,被稱為“古雲南”和“小雲南”。境內的雲南驿,至今仍保存著雲南省中“雲南”的原稱。祥雲是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橋頭堡,也稱古雲南,境內有一顆鑲嵌在西南古絲綢之路上的耀眼明珠———雲南驿。“雲南”二字正是源於此。
祥雲的“雲南驿”一名,保留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雲現於白崖,遣使跡之至此,及置雲南縣。”自公元前122年至今的2000多年間,有史可考的“彩雲南現”不下10余次,盛有“彩雲之鄉”的美譽,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
雲南驿是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驿站。從時間上來說,“雲南驿”最早將“雲南”作為地名,是雲南省省名的起源。雲南縣改作祥雲縣以後,唯有“雲南驿”把“雲南”一名保留至今,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雲南驿站現雖已荒廢,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為驿站時期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由民居、商鋪、旅店、馬廄等組成的古樸城鎮風貌,古代絲綢茶馬驿道的道路遺跡,抗戰時期美國飛虎隊舊地及遺物等等。
走進這座古老的驿站,一條青石路從遙遠的中原蜿蜒而來,穿過古鎮又逶迤而去,漸漸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雲海之間。街道兩旁顯得十分陳舊而蕭條的鋪面和街心中的引馬石上依稀可見的馬蹄印仿佛在印證那段正在消失的歷史。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掌櫃依在自家年久失修的店門口,哼著憂傷的“趕馬調”,回味著那段不可磨滅的記憶……
多少年來,途經雲南驿的商賈馬幫絡繹不絕,過往客商熙熙攘攘,小鎮格外熱鬧和繁忙,大大小小的馬店曾經發展到三十多家,雲南驿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西南絲綢之路上漂泊的馬幫的家園。
十三、玉溪通海縣秀山鎮
秀山鎮
通海縣城臨水依山,前有杞麓湖,後有秀山,城鎮居於中間。城周圍波光澄碧,群峰列翠,點綴成一幅精巧秀麗的山水圖卷。
秀山在通海縣城南面,有“秀甲南滇”的美譽。全盛時期寺廟多達百座,至今留存萬壽台、普光寺、紫光閣、清涼台、湧金寺等明、清建築20多處,掩映於萬綠叢中。山上的殿宇建築,因山勢而立,緊湊集中,張馳得當,既相對獨立,各具一格,又相互呼應,組成絢麗統一的建築群。
湧金寺位於秀山頂峰,創建於宋代,是秀山上規模最大、年代古老的建築。高朗軒敞,山門前為一石砌平台,登上平台可遠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疇平展。進入寺門,正中為“秀山古柏閣”,閣內懸有通海著名書法家阚祯兆所書匾額“千峰翠”。寺內有宋柏、元杉,古柏蒼勁,香杉蔭森,四五人才能合抱。
清涼台建築群始建於晚唐,後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在秀山中部,寺前濃蔭密蔽,遠處湖水依稀,寺後山巒高聳,涼風徐徐。入門左轉,進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爭妍。往北是寬敞殿堂,堂外為木質長廊。正庭再往東,步入“武侯祠”。祠內庭院中有一株大杏樹,如巨傘長臂,綠蔭覆地。
秀山第二古寺為山腰偏東的普光寺。始建於五代時期,擴建於大理國。寺內有磚石堆砌的“畔公塔”。塔旁有天然沙石巖一堵,中凹處蓄泉水,日夜滴落,叮咚不息,名曰“畔富洗缽地”。寺外石巖下有畔富坐化墓,有明崇祯年間的刻石碑記。秀山的樓與亭的布局設計別具匠心。秀山有亭8座:登瀛橋東有“挹秀亭”,參天古木翠蓋蔽蔭,枝葉拂著亭沿。在紅雲殿西側有“逋翁亭”。“寄亭”是海月樓西的小亭。清涼台下東側有“三才亭”。慈仁寺東北山頂有一方亭名“曼倩鴻亭”。由清涼亭往西,在松林古木中,有“鳳儀亭”。亭中有地震記事碑,歷代通海地震簡況镌刻其上。
秀山特有的風光與樓亭寺廟,激起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情雅興,寫下了大量詩詞匾聯,使秀山更添典雅清麗,有“匾山聯海”之譽。
通海土特產有著名的醬油、豆沫糖等。在雲南,有所謂“通海醬油祿豐醋”之譽。通海的傳統產品豆沫糖,清代已遠近馳名,已有兩百多年歷史。“香甜酥脆,入口無渣”,確非過譽。曾被國家評為“優質產品”,遠銷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