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居活化石(足跡·達人帶你游))
文物專家說,它是人類居住文明的活化石。建築學家說,它表現了生土建築的最高成就。它就是具有4000多年歷史的陝州地下村落——地坑院,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看夠了地平線上的風景,這個地平線下的古老村落等著你來探索。
站在地平線上,俯視地坑院時,腳下雞犬相聞,耳邊人語空傳。這些獨一無二的地下古民居,完全顛覆傳統的五官感受: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
這種奇妙的體驗當然源於建築的反常規構造方式。
先在平坦的黃土地上向下挖深約6—7米、長約12—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為院子,然後在深坑的四壁挖窯洞,窯洞高約3米,進深8至12米,寬約4米。
生活在深坑裡的居民如何出行呢?充滿智慧的先民有辦法:把其中的一口窯洞鑿成斜坡通向院上,作為出入通道,稱為門洞。
完美的排水系統也令人歎為觀止。窯洞基座一般以青磚加固,防潮,亦防雨水浸泡。院內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磚,在略偏於院子中心的地方再向下挖一個深約30厘米的平地,在此平地的一角挖一眼小水坑作滲井,用來滲漏院內積水。滲水澄清後,可作生活用水。
通常,地坑院的壽命約100年至150年。目前依然可見的地坑院有的已超過200多年,傳承了6代人。
奇跡,源於大自然恩賜的深厚黃土。這裡古老的黃土,由空中風沙和地面雨水沖積沉澱而成,形成於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黃土土質細膩,層次堅立,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洞”的建築形式提供了條件。
建築,往往是人類文明最為珍貴的文化印記。據專家考證,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陝州區地處黃土高原東部,數萬年來,黃土高原的風沙給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帶來諸多災害和不便,也為勤勞的人民休養生息提供了天然的營地。
走下坑院,則是另一番感受。
初識一下“過山灶”。一排爐灶串聯而成的灶台,就像一列過山車,有七八個之多。每個灶眼上各放一口鐵鍋,只要柴火在灶的一頭燒,熱量便會穿過灶膛送到每個灶台,鐵鍋們各司其職,炒、焖、炖、煮同時進行!來客驚艷未定時,數個香噴噴的菜已端上桌。
遇上村民操辦紅白事或時令節氣,“十大碗”令人大開眼界。即:紅燒肉一碗、白肉一碗、豬頭肉兩碗、黃花菜一碗、海帶一碗、豆芽一碗、粉條一碗、芹菜一碗、煎餅一碗。
近年來,當地政府為了讓游客更全面領略地坑院的魅力,有意識地開發了主題景點。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由22座相互連通的原生態地坑院所構成,集中表現古院落的歷史演變,展示“陝州剪紙”“澄泥硯”等豫西地區的民俗風尚和傳統技藝。
古老的地坑院在盡力展現她古樸蒼老的容顏。也許終有一天,她會走完最後的文化旅程,消失在地平線之下。
所幸,她猶在,君未老。似水年華裡,不妨來一場美麗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