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發現新石器時代古遺址:挖出3000年前陶器(圖)
日期:2016/12/15 15:06:34   編輯:古代建築5月14日中午,雨過天晴,永善縣團結鄉大毛灘村順河一社的幾名村民扛起鋤頭向河邊走去,文物專家早在地裡等著他們。
4月11日,省市考古專家齊聚大毛灘村,發掘搶救地下文物。發掘點位於向家壩電站庫區淹沒區,此前,這裡已被確定為新石器晚期古遺址。
發現
地裡撿到一個“雷楔子”
時光回溯到1982年,依河而居的永善縣團結鄉大毛灘村的村民們正在田間勞作,走過田間地頭的一名村民被一塊光滑的石頭所吸引——20多公分長,光滑鋒利,似乎特意打磨過。“是‘雷楔子’!我撿到了‘雷楔子’!”
村民認為“雷楔子”是天上雷公打雷使用的。這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關注,他們認為這是具有考古研究價值的石器。然而,孤立的一塊石頭當時並沒引起重視。上世紀90年代,在團結河邊,當地村民再次發現一個“雷楔子”,考古專家陸續趕往大毛灘村。
據永善縣文化館館長顏宗傑介紹,2006年4月,隨著溪洛渡、向家壩電站建設開工,發掘工作才被提上日程。考古專家先後在大毛灘村兩個地方發現若干陶片,當時的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隊楊帆最終確定,這是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現場
掘地三尺挖出6個網墜
今年4月11日,省市考古發掘工作隊進駐大毛灘村。烈日下,風雨中,考古專家全天守在田間地頭。
考古專家請來當地村民進行發掘。平時隨手撿到扔到河裡的東西,今天小心翼翼翻尋。世代居住在此的61歲老人湯庭翠說:“6年前我在地裡撿到一個銅器和一些錢幣,當時村民都說這麼古老的東西拿回家不吉利,很快就扔到了河裡,現在才知道地裡竟然藏著寶!”
十公分,二十公分,昨天下午,順著層層泥土刨下去,村民也似乎看懂了這裡的泥土和莊稼地裡的泥土不一樣,紅色、灰色、黑色,層次分明的泥土讓村民們驚奇不已。
刮開層層泥土,一條圓形軌跡吸引了考古專家的目光,就在旁邊,幾塊陀螺形的陶片引來村民驚呼:“是網墜,今天竟然一次性挖出6個!”據永善縣文化館館長顏宗傑介紹,將近5000多平米的發掘面積,發掘隊掘下數米深共12層。讓專家學者驚奇的是,每層發掘出的物品都不一樣:第一層,發掘出1985年兩分硬幣,第二層掘出民國時期的錢幣,第三層發現明清時的錢幣,而第十層正是此次要發掘的物品——眾多石器和陶器。
收獲
上百件文物重見天日
“已經發掘出上百件文物,我們一直小心保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大毛灘新石器古遺址考古發掘隊領隊康利宏介紹說,受省移民局的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縣文化部門組成發掘隊,對大毛灘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搶救性保護發掘。
兩發掘點先後出土了磨制石器、陶片、銅片、礦渣以及網墜(漁獵用)、紡輪、動物骨骼等文物和灰坑一些生活遺跡。
從坑內的圓形房屋基槽來看,可以發現當時聚居的人群用木頭建起了可以避暑的簡陋房屋,而眾多網墜則還原出當時聚居在金沙江支流邊的人群依靠下江捕魚和上山狩獵為生。
價值
填補考古空白
發掘隊領隊康利宏表示,這兩處古遺址年代為新石器晚期向青銅器時代過渡的銅石兩用時代。當時定居此地的人們使用磨制石器,會制陶,會漁獵,會養殖。銅片、銅粒、礦渣的發現說明當時先民已初步掌握了銅的冶煉技術。此次發現,對研究金沙江中下流域考古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將填補考古學空白。
永善縣文化館館長顏宗傑說,大毛灘文化有助於解讀金沙江流域早期人類文明。
發掘工作預計在10多天後結束。在完成田野考古後,考古專家將進行室內研究,整理發掘報告,對相關文物進行保護。此外,將在淹沒區以外劃定保護范圍,或建立相應的博物館,以保護好金沙江流域人類文化遺產。(來源:都市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