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雲南首家滇劇花燈傳習館落戶官渡古鎮。記者黃曉松攝 本報訊 記者楊璐 陳明亮 通訊員單松松報道 “孔子樓前演梨園雅戲,詠頌魯相仁風,關公廟外唱官渡花燈,讴歌漢侯義氣。”在官渡古鎮,曾有這樣一副楹聯來描述當年花燈滇劇的火爆情景。昨日,隨著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暨古渡梨園的開張,這一勝景將重現官渡古鎮。
擁有百年歷史的滇劇和昆明花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滇粹”。2006年,昆明花燈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滇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隨著多元文化娛樂方式的普及,滇劇、花燈藝術遇冷。
此次由官渡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和雲南古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是雲南省首家滇劇、花燈傳習館,旨在推進“在地文化”向“在場文化”的轉變,持續打造官渡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滇劇、花燈表演藝術,發現和培養表演人才。
“我們將為民間藝人提供一個展示的平台,為對滇劇花燈感興趣的人提供一個學習的平台。同時,傳習館還將陸續展出相當數量的珍貴圖片、劇本、服裝等資料,使這些極富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得以傳承和繁榮下去。”據官渡滇劇花燈傳習館館長張雄介紹,傳習館建成後,將以民間傳承和學校傳承等方式對滇劇、花燈進行挖掘、保護和傳承。邀請全省知名藝人前來表演,還將組織票友匯演、各類滇劇、花燈培訓、調研、比賽等活動。同時,作為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的實習基地,傳習館還將定期舉辦各類滇劇、花燈表演、滇劇、花燈唱腔、滇劇打擊樂等多種培訓班,傳承滇劇花燈藝術,還將舉辦有滇劇、花燈老藝人、票友、專家和戲迷等參加的研討會。